俄羅斯國會大選,普亭的俄羅斯團結黨得票率約五成,未能贏得憲法多數。接著各地傳出做票,數以萬計群眾湧現街頭抗議,要求總理普亭下台,重辦選舉。
西方媒體大喊:「看,俄羅斯的冬天來了!」法國《解放報》稱俄國選舉為「徒具其表的民主」;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則稱為「一場鬧劇」。
這場全國示威,是掀起蘇聯瓦解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高喊:「讓俄羅斯沒有普亭」、「我們需要自由選舉」,使這位強勢領袖也為之震驚。但能否帶來「俄羅斯之春」?民眾表示,他們感覺俄國的政治覺醒已經展開。
抗議事件以來,普亭透過發言人表示「部分民眾的抗議」不代表全國民意,並說「我們尊重抗議群眾的看法,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我們會繼續傾聽。」極力顯現接受批評的雅量。
國家前景:停滯的年代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十月推舉普亭,回鍋參選總統。普亭做過兩屆十二年後,提攜麥維德夫當「代理人」,如果明年又當選,可能再做兩屆,執政到二○二四年。兩人私相授受的作法,令許多人對國家前景悲觀,稱為「停滯的年代」。
九月底民調顯示,四成二民眾「準備支持」普亭再任總統,但兩個月後,支持率跌到三成一。民調指出,是民眾對梅普二人計畫「換位」的滯後反應,分析家則說,民眾對政治產生了疲乏感,特別是對領導人的「視覺疲勞」。
大選疑有舞弊,讓普亭的形象再受打擊。當局並未鎮壓示威,顯示普亭若不是開始聆聽民眾聲音,就是憂心權力基礎被削弱。分析家指出:「如果他跟以往一樣壓制異議,只會招致國際批評和國內更強烈反彈。」
普亭斥責希拉蕊煽動
質疑選舉結果的人寄發視頻和照片,給反對派網站和受美國資助的選監組織Golos網站,揭發舞弊。普亭認為選監組織接收外國資金,是不能接受的;他並呼籲嚴厲懲處「為外國政府工作」的人。
普亭更歸咎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說她在沒有掌握全部事實前,就貿然質疑選舉公正性,「給反對者發送訊號,他們接收到訊號,明白美國政府支持,自然會積極行動。」
希拉蕊回應說,她對選舉中的一些行為表示關切是有充分根據的。白宮發言人卡尼則稱,「我們一直支持民主,所以不必大驚小怪。」
卡尼承認美國與俄國民間組織接觸,「我們這麼做,是要促進普世價值,這是美國及歐巴馬政府最堅定的立場。」卡尼並讚賞麥維德夫,因他表示將調查選舉過程有無違法,並承認示威是民主進程的一部分。
美俄互嗆 新冷戰浮現
美國國務院表示,計畫撥款九百多萬美元,資助俄羅斯非政府組織,確保明年三月大選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普亭譴責西方企圖左右俄羅斯選舉,反對派正為西方利用。
美俄相互抨擊,近年罕見,似乎新的冷戰正在浮現。
美英等國的不安,不難理解。自蘇聯解體以來,敢和西方國家對嗆的人極少,普亭是其中之一。英國《衛報》說,普亭「重返王位」愈來愈清晰,他的首要目標是打造蘇聯後的俄羅斯第三帝國;這無疑給西方國家帶來嚴峻挑戰,而西方正為歐債焦頭爛額。
不可否認,普亭的支持度降低了,但他仍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強勢政治人物。普亭權威能延續多年,是以中央集權的政治手段、能源為主的經濟成長和政治強人的領袖魅力,在世紀之交帶領俄羅斯走出國家衰敗的混亂局面,重塑大國形象,贏得人民高度肯定。
民眾仍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總統,可以進一步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實力和地位。但放眼俄羅斯政壇,誰與爭鋒?
這場選舉風暴,究竟是「俄羅斯的冬天來了」,還是「俄羅斯之春來了」?普亭若重登大位,這張引起視覺疲勞的「熟面孔」,對俄國是幸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