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介入俄羅斯選舉,宣稱是支持民主,促進普世價值。國務卿希拉蕊上月底訪問緬甸,也宣稱是在評估該國民主改革。希拉蕊剛離開,緬甸總統就簽署法令,允許民眾舉行和平示威。
上世紀九○年代,美國對緬甸實施制裁,懲罰惡劣的人權紀錄。因此希拉蕊此行被稱為「事實發現」之旅,是半個多世紀來美國國務卿的首航。
鑒於中國經濟和軍事崛起,美國「重返亞太」動作頻頻。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要求與鄰近多國矛盾,緊張局勢加劇。美國說不偏袒任何一方,但儘管中國抗議,仍宣稱將在這片海域繼續執行海空監測。
此外,印度和中國在緬甸的「大博弈」愈演愈烈。中資佔緬甸外資的三分之二,但隨著印度推行「東向政策」以平衡中國影響力,情況開始變化。
緬甸是亞洲最後一塊處女市場,擁有豐富石油、天然氣、木材和礦藏,並有望成為重要的稻米出口國。緬甸總統上月訪問印度,出發前突決定停建密松大壩,這是中國公司所承建,引起中方不快。印度認為投資之門已開,決提供緬甸五億美元貸款,幫助發展灌溉工程。
緬甸的變革始自去年,通過勞動法,降低稅率,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磋商,對阻礙投資的貨幣進行調整。外資認為,若改革得當,緬甸的發展可能超過越南。
緬甸與美國改善關係,大陸表示歡迎,但官方媒體警告,北京不容在緬甸的利益遭到踐踏。美方專家則明指,緬甸希望藉由靠攏西方來制衡中方,華府也想藉此平衡北京在緬甸的影響力。
從戰略上講,緬甸是中國唯一可以通過陸地直達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鄰國,它夾在越南和印度間,而這兩國目前和美國關係密切,同時對中國日趨強硬。中國在南海被諸國封堵的情況下,如果再失去緬甸這一出海口,將立即感到窒息。
密松大壩停建後,緬甸輿論呼籲不要影響中緬關係。民主鬥士翁山蘇姬也說,這不是零和情況,緬甸應以特殊方式與中美都成為朋友。
中國正舖設一條從緬甸到中國的石油管道,輸送從緬甸海域開發的石油和天然氣,還在緬甸建設深水港。北京專家分析,中緬關係不致惡化,這也是為何希拉蕊訪問前,緬甸派特使訪華說明的原因。
希拉蕊到緬甸宣揚民主,允諾提供更多援助。大陸學者批評,美國的外援向來別有意圖。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軍方說法,華府用的正是中國的圍棋智慧,「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圍堵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