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攝影領域的高媛,在一九八○年代曾經以女體作品令人驚豔,今年還勇奪「立陶宛考納斯國際織品藝術雙年展」藝術首獎。真實生活中的高媛,將沒有孩子的缺憾還諸天地,歷經求子挫折、整頓心情後,藉由旅行找到再出發的勇氣,她說:「我五十歲了,還是有從頭開始的動力……在世界各國碰到很多不同的藝術家時,我常覺得自己很渺小,還要跟很多人學習。」
高媛抱著國際級的「立陶宛考納斯國際織品藝術雙年展」藝術首獎回來了!這位一九八○年代就在台灣嶄露頭角的女性攝影藝術家,九○年代移居紐約後仍繼續深造,在歐美攝影藝術界屢創佳績,至今已成為當代攝影界的要角。長年來一直以「台灣人」和「女性」自居的她,這次的獲獎,無疑締造了另一道「台灣之光」!
印象中的高媛,在八○年代曾以女體作品驚豔藝術攝影界,那美如雕塑、神祕如夢般的女體影像,是台灣人體攝影藝術前所未見的表現形式。創作者本人也帶著神祕色彩,短而直的髮,黑或白的極簡衣裝,清麗而冷靜的臉龐……。
再見到高媛,髮型與服飾更簡潔了,然眉宇及身形多了圓潤的味道。一九六○年次的她,已步入中年,有著「見山又是山」的嫻靜安然;去國多年,以為她會沾染濃重的紐約氣息,結果發現她從不忘自己來自台灣,連現在華文地區最多用戶的新浪微博都用了「高媛台灣」為名。
這個國際級大獎的加被,把高媛的藝術生涯帶到階段性的高峰。這是自十七歲就展露攝影天分的她,半生以來任勞無悔拿著相機創作的美好報償。
藝術創作來自生活
讀高中時,父親給了高媛一部傻瓜相機,她用這部相機,連續得了兩次攝影比賽第一名,找到自我肯定力量。這股力量,竟支持著沒錢也不通日文的她,高中畢業就到日本東京念攝影。
她一天要打兩個工才付得起吃住,拿到工錢第一件事先買底片,再餵飽肚子。「當時很苦,現在回味起來卻很好。在日本四年,學到了紮實的基本功,但最多的學習不在學校,而在生活。藝術創作來自生活,生活中的學習是別人不能給予的。」她笑說。
從日本回台後, 高媛先作幾年的商業攝影,謀生兼還債後,再一邊拍商業攝影;一邊藝術創作。她拍女體系列,以女性的視角看柔美的女性身體,把人體攝影的新觀念帶進台灣,各大報章雜誌紛紛向她邀稿。有人覺得她很前衛,她卻只是單純地認為:「人體攝影就像人出生之初是赤裸裸的,這種赤裸是純潔的,因為我的想法是純潔的,拍出來的感覺就是純潔的。」
女體系列受到肯定,觸動她再拍紋身男體的機緣。因為有一位紋身師傅毛遂自薦,高媛意外地發現人體刺青之美。但當時紋身的人大多是黑道男性,年輕嬌小的她卻一點也不畏懼,請人輾轉介紹,認識了多位「大哥」,聽他們講身上刺青的故事,拍了一系列刺青男體,十八年前,在台北敦南誠品畫廊舉辦了《紋身紀事》攝影展,那強而有力的男性裸體和紋身主題,在當年的台北社會創造了強烈的視覺震撼。
單槍匹馬闖蕩蘋果
高媛的作品被高價收藏,日子開始好過。但藝術攝影作了五、六年後,她卻覺得自己好像還缺少什麼東西。她想讓自己有國際觀,並且走純藝術的路。紐約是全世界的藝術中心,她帶著《紋身紀事》攝影作品去探路,頗受肯定。於是她沒想太多,一個人打包好行李,就像以前去日本一樣,沒錢也不懂英文,就跑到紐約去。這年她不到三十歲。
紐約生活費高昂,高媛當保母、教中文謀生,一切從頭開始。一般人害怕這種「歸零」的感覺,但高媛卻很喜歡,「因為每次到一個新的國家,就會有全新的學習。」她說,慢慢地,她也在紐約開攝影展了,作品價位比在台北時更高,更受到紐約藝術圈高度的尊重。
她融入紐約生活,紐約藝術界;她在這裡談了幾次戀愛,三十八歲那年,她和紐約人結婚了。
五十歲 從零開始
雖然在人生最低潮時,得到社區教會人士的關懷備感溫暖,也在「聖母」的啟示下得到大獎肯定,但高媛覺得生命中對她最有影響力的是中國《老子》的思想。例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等等,老子的「清靜無為」,引領她一直以來,保有追求純粹的藝術而不追逐金錢或聲名的初心。
「沒有就是有」,高媛把沒有孩子的缺憾還諸天地,這趟回台整頓一下心情之後,她已有再出發的意志。「我五十歲了,還是有從頭開始的動力。我想去法國,我不想一直停留在某個地方,因為創作常需要從零開始,在世界各國碰到很多不同的藝術家時,我常覺得自己很渺小,還要跟很多人學習。」
她很想再好好談戀愛, 戀愛是她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她喜歡交往跟藝術工作有關的人,因為才有共同話題。西方老太太到八十歲住養老院時都還在談戀愛,令她很嚮往。不過,有過一次婚姻的挫折,她體會到:「作藝術可以固執,但其他事情不能太固執。」她願抱著隨緣的心態等待能和她相守一生的人出現。
高媛每年都帶著作品到五、六個不同國家展覽,八十歲的老父母覺得她還在到處流浪,對於這個大女兒總是選擇辛苦的路很不解,但也拿她沒辦法。高媛說:「可是我很快樂呀!我去追尋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對自己負責任。」
求子挫折 觸動靈感
對於這次得大獎的作品《十二個月亮》,高媛有一個「官方版本」的作品介紹:「《十二個月亮》是一個系列的攝影照片,十二位母親與她們的孩子肖像照。背景以不同城市照片合成,寓意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成長,與新舊文化之間的對比。選擇月亮為主題創作靈感,是源自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聖子油畫給我的視覺感動,我想以結合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反芻,作為創作的視覺主軸。月亮代表家,也代表團圓,更代表了中華文化,以十二張照片組合排成一個四方形,也有中國傳統以方為本、以方為家的深層意義。」
這段文字四平八穩地描述了作品創作理念。沒有意料到,在面對面的訪談時,高媛那麼坦然而直接地,說出作品背後的創作緣起。
原來,結婚後的高媛,和先生一直想生個孩子。四十歲以後的女性不易懷孕,有好幾年時間,高媛和先生處在每周求診、吃藥打針的求子療程中。什麼方法都試過了,結果就是沒有。這段煎熬的歷程磨損了夫妻的感情,孩子得不到,婚姻也終結了。有一兩年的時間,高媛什麼事都做不了,癱軟失神,差點得到憂鬱症。
後來,還是出去旅行對她最有效。她到義大利威尼斯,在教堂內,見到文藝復興時代的聖母聖子油畫非常感動,觸發了拍母子照的靈感。
她找到十二對母子,孩子都是三到六個月的嬰兒,赤身裸體被母親抱著。「我自己沒有孩子,很希望有一個小孩。拍完才知道,愈是沒有,愈想。雖然沒有也沒關係,透過藝術我得到很好的安慰。聖母像是靈感的來源,加上我內在強烈的情感。作完這套作品,我覺得自己擁有了十二個孩子。」高媛說。
《十二個月亮》獲藝術首獎
高媛的攝影作品《十二個月亮》被國際評審委員會選定為「立陶宛考納斯國際織品藝術雙年展」藝術首獎,並且在立陶宛國家博物館的MK Ciurlionis,M. Zilinskas畫廊展出,高媛代表中華民國以台灣藝術家身分參展獲獎,並親自參與研討會、演講及國際新聞發布會,是我國參與此活動以來,獲得的最高榮譽!
「立陶宛考納斯國際織品藝術雙年展」至今已經舉辦八屆,是世界級重要的藝術盛會,北歐眾多國際頂級藝術家都會參與其中,過去七屆共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一千兩百多件作品參展,從紡織藝術到當代藝術,已成為開放的和創造性的實驗空間。許多在西方享有盛名的藝術家,如Yinka Shonibare MBE等,都參加了今年的雙年展。
考納斯雙年展每屆皆有不同的主題,本屆主題「倒帶─播放─快轉」(REWIND- PLAY- FORWARD),結合視覺藝術和紡織藝術,強調反思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媛的作品於十二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台北新苑藝術的「攝影與數位影像藝術博覽會」(PHOTO TAIPEI)展出。明年一月五日至二十四日,她將在紐約蘇活攝影畫廊(Soho Photo Gallery)舉辦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