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最能形容江榮原和「阿原肥皂」的因果關係,也是這位將「工作」與「生活」合而為一的阿原先生讓一塊塊肥皂創造出破億營業額的祕訣所在。
每當他決心要做一件事,總是「不斷苦思」,激盪創意的過程中,全面啟動五感—眼耳鼻舌膚,再經過層層梳理,想清楚「要做什麼」、「為什麼做?」、「做了會不會對阿原有傷害?」江榮原說,等他真正想清楚了,由「心」來抉擇,抉擇了就不再回頭,也不再害怕。
為什麼是「心」?而非「大腦」?因為除了考量成本、績效,他還考慮產品的來路與去路,對台灣土地環境的關愛,是他衡量是否投入某一種事業的一把尺。
就像賣茶對他來說並不困難,因為父母早在林口賣了十幾年茶,連大姐也在鶯歌賣茶,舉凡所有茶的價格、品質、產地資訊信手拈來,但是他說:「知道的(真相)愈多,心裡的衝擊愈大。」他不自覺皺起眉頭,直言民眾偏愛兩葉一心的高山茶,最後的結果就是茶農為了即時供應,「使用賀爾蒙灌溉,能讓新芽長得多又快……幾十噸、幾十噸的綠金像寶貝一樣不停產出,海拔愈高,茶愈貴。颱風一來什麼都留不住。」每回看到政府派人不斷搶修道路,他就想是不是該把大自然還給大自然,人類就別再上山打擾了吧。而這麼直截了當的爆料,難道不怕得罪茶農?江榮原說,我做該做的事,一點都不怕。
肥皂工人憑什麼講道理
走進阿原工作室,濃濃台灣味瀰漫在辦公空間裡,自然的香松與杉木和工作人員一起同做深呼吸,四面玻璃的會議室讓人感受到他想表達透明、不藏私的意念。問他近幾年文創產業喊得震天動地,是否也要搭上文創列車?他直率表示,如果說阿原是文創產業,會讓他承受不起,因為「我們只是想讓台灣的傳統換上新裝,走出經典的路。」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說阿原肥皂最厲害的是很能討論身心靈議題,但江榮原說:「一個肥皂工人有什麼大道理跟大家談心靈、談美好?」當初創業時,四個中年失業的人聚在一起,目標只想掙脫貧窮,只是他們多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想法,也多了「集合社區勞動力」的理念,單純的想製作純手工、純天然肥皂達到利己助人的目的。
沒想到短短幾年間引起很大的社會回響,阿原肥皂更從台灣紅到東南亞,順利登上港、星、馬、大陸、日本、韓國和泰國,結果證明自然樂活的養身概念是全世界的趨勢,更重要的是,一如江榮原和夥伴的想像,「外表樸實、內在誠懇」的產品最能呼應現代人追求身心靈純淨的想法。
他說,抓住這個潮流並非他眼光獨到,只是憑心感受,創立工作室之前,他因為長期工作壓力,連身體都變得敏感,最後實在受不了,決定放棄經營許久的廣告事業,放慢生活步調。他很感恩的說,自己很幸運碰到很好的老師,帶他進入佛法世界,也修習氣功來調理身體,讓他的身與心回到原有的平衡。
透過戲劇政論了解脈動
經過人生轉折,從失業到成立工作室,再發展成擁有一百多名員工的公司,現在的他對於「工作」,有了不一樣的見解,「如果我能像王永慶一樣,死前還在開會,是一種幸福。」他說,未來只希望看看能不能再努力個十年,讓阿原成為企業管理(MBA)的個案。
由於經營的是美妝日常用品,無論是員工或顧客,年齡層都偏低,身入佛法經藏的江榮原說,平日工作之餘,他是透過政論節目和偶像劇,來了解國家的政策走向與時下年輕人的想法。
面對公司裡一百多位員工來來去去,念舊的他常常因此而心煩。曾經有個在國際公司歷練過的朋友勸他,不要因為員工問題而給自己太大壓力。那位朋友告訴他「每個人的出路自有天命,公司不停新陳代謝換個方式來看也促進了就業市場的活絡。」
那位朋友服務的公司規定,每一年固定開除績效倒數最後百分之二十的那批人,因為那是微笑曲線的最底部,不認真處理,公司就會往下拉,再進新人就會有新動力,這是公司領先不墜的祕訣。
但江榮原藉由文字抒發自己的看法:「心裡想『我不過領一份薪水的人』通常一輩子就領一份薪水了,把薪水當成階梯墊高自己的人,往往向上走到成功之途。把做不到的當成期許,做得到的當成鼓勵。懂得原諒老闆的人才是做老闆的料,能夠原諒朋友的人才夠資格做朋友。我把生命看得輕,心性看得重,阿原早就跟你們說了他會做甚麼,要用一生來寫一首自由的歌,即使荒謬又疼痛,人生如快門,永遠要及時按下。」
他說,人生難免有「苦」,應該將苦當作逆轉對象,而「離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