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頒發,這裡與世無爭,兩次否決加入歐盟。當全球各地戰火燃燒,這裡給人的感覺是,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話題罷了。
聯合國「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國家」排名,挪威連續多年榜首,高福利制度讓全世界羡慕不已。挪威犯罪率相對偏低,而布雷維克這個惡魔居然來自天堂,打亂了挪威人對犯罪的無知和安靜,總理口中的「年輕人天堂」轉眼已成恐怖煉獄。
好人與壞人共同的天堂
北歐生活安逸,擔心被外界打擾,更害怕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其他族群衝擊。挪威希望把本國打造成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但全球化趨勢不可避免,世界上不會有這樣的天堂。
屠殺慘劇發生後,境內各大報紛紛問:「我們的社會怎麼了?」人們把矛頭指向極右勢力,但歐洲許多國家都有極右勢力,為什麼慘劇發生在挪威?挪威反恐專家凱特爾森的回答耐人深思,她說,「這裡是天堂,既是好人的天堂,也是壞人的天堂」。
凱特爾森說,挪威人長期養尊處優的結果是變得天真,這種天真發展為幼稚,就會產生極端錯誤結果。多國學者有類似看法,挪威人對本國價值觀志得意滿,令當地人不願被「貧窮麻煩」的外人打擾。
幻想沒有外人的世界
德國《南德意志報》刊登一篇評論「幻想要一個沒有外人的世界」,論述近二十年來排外主義在北歐國家不斷擴大的影響。該篇文章稱,支持右翼黨派的選民大多對北歐社會的「異質化」感到恐懼。
奧地利《標準報》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民主文明和多元文化方面乍看堪稱模範,但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勢力壯大,煽動反對穆斯林和外國移民。
歐盟各國之間,人民移動不受限制,加上近年外來移民增多,讓民族主義復活,尤其在採取開放移民政策的北歐國家,大批難民和經濟移民湧入,已在丹麥、荷蘭、瑞典、芬蘭和挪威等國引起反彈。
挪威人口中,移民約占百分之五點五,在歐洲並不算多,幾乎沒有影響到挪威的就業率,他們多數從事挪威人不屑一顧的工作。但移民的文化、宗教和傳統與他們格格不入,使挪威人感到威脅,認為移民正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動搖挪威主流價值觀。
平和而分裂的城市
《紐約時報》分析說:「奧斯陸是歐洲最平和、最舒適的首都,但這裡同時也是一個分裂的城市:白人占多數的城市西部是富人區,聚居著移民的東部則顯得貧困。這可能是引發這場大屠殺的觸發點。」
中東「阿拉伯人線上」網站稱,在挪威、北歐以及整個歐洲,一些極端勢力已經把排外、反對多元文明共存的觀點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
奧斯陸地區法院法官稱,像布雷維克這樣的人,在歐洲從來不是一個人在叫囂,其他人已準備好步他的後塵,「推翻那些容忍穆斯林的政府」。
北歐一些國家執政黨因擔心選票,採取迎合民粹主義的主張,收緊移民政策,令反移民的聲勢更加浩大。挪威政策之一是種族融合,不少財政預算也用在移民融合和福利。但最近民調顯示,挪威民意對此有質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並不同意政府的移民福利。
挪威的天真旱已失去
對於歐洲應該是多元文化社會,還是主導文化社會,爭論激烈。主導文化是指本土文化是主導,移民必須承認本土文化是優越的,只有融入,社會才會接受你。近來歐洲人愈來愈傾向這種主導文化,特別是當經濟不景氣,這種思潮更能引起共鳴,使激進的人做出極端行為。
屠殺事件後,很多人認為挪威人信奉的「開放和信任」態度將一去不返,挪威首相斯托爾滕貝格表示:「我們的答案是更民主、更多韌性,但不會再天真了。」
「挪威仍將自己視為和平之地,但早已捲入不止一場戰爭,無法再將這些戰爭局限於電視螢幕上。」英國《金融時報》分析道。
挪威參與轟炸利比亞、阿富汗戰爭。就在屠殺案發生後幾天,挪威參與北約轟炸利比亞軍事行動的最後四架戰機,八月一日全部撤回。至此,挪威退出北約對利軍事行動。
布雷維克反穆斯林,有基督教基本教義主義傾向。撤軍,是一種巧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