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研究提出把小行星岩石變太空人食物。圖/美聯社
太空人「啃石頭」維生的構想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人類未來踏上太空長征之旅,如何在空間有限的太空船內儲存、或者栽種足夠的糧食,一直是個難題。加拿大一份研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大膽構想:直接把小行星的岩石變成食物。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工程學教授皮爾斯(Joshua Pearce)和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微生物學家特克特曼(Stephen Techtmann)合作,在《國際天體生物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發表的這份研究,緣起於太空飲食的局限性。現行冷凍乾燥食品體積大、養分會日久流失,而艙內水耕蔬菜產量又不足以長期供應全體組員,促使學者探索「就地取材」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的構想是,先以化學與物理手段粉碎小行星岩石,再將其中豐富的碳氫化合物,轉化為細菌能攝取的養分,待微生物大量增殖後,太空人便可食用這些高蛋白的「生物質」(biomass)。研究人員推算,要供應一名太空人一年所需食物,需分解5500噸到17萬5000噸岩屑。
這套概念源自美國國防部旗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的「資源再生」(ReSource)計畫,該計畫目的是把軍隊即食糧塑膠包裝,經熱裂解技術分解成油脂,再由細菌消化,最終將細菌製成食物。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員華耶恩(Annemiek Waajen),曾以隕石餵養細菌,證實這種方式可行性,不過她提醒,要在太空進行,需先具備採礦與大型生物反應器,而且不同小行星的化學成分差異大,未必可一套製程通用,更不要說,產出的食物須先經過毒性試驗。因此,太空人要靠「啃石頭」活下去,仍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