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食品添加物存在於各類食品其來已久,消費者並非渾然不知,只是大部分屬合法添加,含量不高,不至立即危害健康而未予重視。然塑化劑事件的爆發,不僅彰顯毒物與食品管理的漏洞,不肖商人竟連工業用的毒物都能加入食品,那麼其他食品添加物呢?還有哪些有危害健康之虞?過量的添加又會造成哪些危害?
消基會食品委員會委員李哲瑜表示,消費者保護基金會長期關注食品添加物的違規使用,依其歷年調查資料顯示,最常見為防腐劑的過量使用以及蓄意標示不明,如將成分標示己二烯酸或己二烯酸鉀、苯甲酸鈉,未依法同時標明用途名稱為防腐劑,或將己二烯酸標明為「保存劑」;產品使用了漂白劑,食品標示上卻以殘留物「二氧化硫」標示。讓消費者不知不覺吃進防腐劑、漂白劑等有害健康的化學物質,不但有欺騙消費者之嫌,並且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
李哲瑜認為,民眾對於顏色的迷思也需再教育,避免以美觀為選擇標準,便能減少過氧化氫與色素使用。
面對可能違法的毒物與食品添加物,李哲瑜建議消費者不過量使用同一品牌、同一商品,以分散風險。並建議政府成立「食品安全調查局」,為一非常態性稽核專責單位,防堵類似塑化劑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