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春秋時期晉國的趙襄子,與韓、魏二家結盟,為後來三家分晉奠下基礎,是個敏而好學、忍辱負重且膽識過人的領袖人物。
某回,他向善駕車馬的王於期學習駕車。過了些日子,自認為已學有所成,便要求和王於期比賽,看看誰的駕車本領高。車道上,兩輛馬車互不相讓,趙襄子一心想要贏過師父,王於期則好整以暇地駕著車。沒想到,趙襄子第一輪便輸了。
他認為一定是王於期的馬匹比較好,於是換馬繼續比。結果三次均落敗。趙襄子不服氣,對王於期說:「你說已把駕車的技術全教給了我,恐怕私下留了一手。」
王於期回道:「駕車技術的的確確已全部傳授給你了,是你本身運用的方法失當。基本上,駕車最重要的關鍵是馬體要和車輛相合,同時人的心思須與馬的行動同調,這樣才能跑得快、追得遠。」
「可是比賽過程中,你只要稍微落後,就一心想著追過我;若是跑在我前面,就憂心忡忡怕被我趕上。其實在道上奔馳競爭,絕對有先後之別,然而不論領先或是落後,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我身上,又如何能隨心所欲地掌控馬的行動呢?這就是你失敗的原因所在,與技術高明與否無關。」
從王於期的話語可知,趙襄子心裡只計較外在競技的輸贏,卻忽略了內在人與車馬結合一體的重要性,以致迭遭失敗。趙襄子的故事,應該也可以給現代人在處世做事方面帶來重要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