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傣族刀具。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在狩獵、戰爭與自我防衛的需求下,武器的發明與使用,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共有的文明發展。
而在仰賴火藥燃爆的熱兵器尚未在中國大陸西南地區普遍使用以前,這裡的少數民族很早就具備了製作武器的能力。無論是就地取材或是從外引進,西南民族的冷兵器不僅是狩獵征伐與防衛的工具,更是蘊含族群身分、文化與藝術的一種載體,值得細細品味。
所謂的「冷兵器」,乃是相對於以「化學」變化產生攻擊力的「熱兵器」。舉凡刀、劍、弓、弩、盾、甲、矛、槍,這些必須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物理」攻擊與防衛的工具,都可以算做是冷兵器的一種。
由於西南地區地形複雜,村寨星羅棋布於山林之間,因此,既沒有辦法仰賴官方的保護,村寨也成了必須自我防衛的單一個體。寨民為了保護自身安危與產業,故而依據環境特色發展出不同的武器組合。
成年男子出門,腰間自然都得配戴刀具,在與敵人作戰時,手執長矛與長刀;狩獵或攻擊較遠的目標時,則需要使用弓與弩來作為長程武器。而在短兵相接時,身上的甲冑與盾牌也是不可或缺的防身武器。
刀具,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冷兵器。苗族配戴的苗刀,刀身狹長、刀柄常有一個小鐵環,便於將其掛於腰間。據說苗刀鋒利異常,都是經過多次的鍛造才完成的精品。方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造好的苗刀一揮,就可以斬下水牛的頭,且斷了頭的水牛還會繼續往前行走數十步才倒下。這段記述當然太過誇張,但也可看出苗人對製作苗刀的技術充滿自信。
由於大陸西南山林中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少數民族就地取材,用傳統的冶煉方式反覆錘鍛,就可以造出品質卓越的武器。比如彝族的長刀更為厚重,刀鞘多以木與皮製成,外漆黑紅圖紋,質樸又莊嚴;阿昌族的「戶撒刀」更是以工藝精巧聞名,刀身可「柔繞指間,削鐵如泥」;傣族的短刀,會用獸骨包覆金屬紋飾製成刀柄,刀鞘的設計也絕不馬虎。
本專欄之前才介紹過的傈僳族男子,則是會隨身攜帶竹製的扁平小刀,除了烹煮食物時可用於切砍食材,平時也能拿來自衛防身。此種小刀之外,傈僳族人用於攻擊防衛的,是一種連柄長約一百六十公分的長刀,刀柄、刀鞘皆以藤蔓纏繞裝飾,無論兒童或老人,都會隨身攜帶。由於大部分的傈僳族人都是右撇子,所以長刀會繫在左側腰間,刀柄向下、刀身向後,方便隨時用右手抽拔。
除此之外,刀具常常也被運用在宗教儀式之上。例如,納西族的東巴祭司會跳一種稱為「刀舞」的儀式,手執單刀或雙刀舞蹈,並以對打與擲刀、甩刀的動作進行比畫,搭配吶喊與跳躍,表現神鬼相鬥的意象。
由上面的描述看來,中國西南民族對於刀具這種冷兵器的使用相當多元,不僅用於戰爭廝殺而已。特別是這些刀具的裝飾與巧思,讓人不得不佩服工匠的高超技術與創意,可以說,這些冷兵器既是武器,也是藝術品。
如今在電商平台上,可以看到許多販售少數民族刀具的商家,而從賣家的描述來看,這些刀具被視作擺飾的比例,顯然遠大於原本的功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