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山羊
聽到NBA球員身高「6呎10吋」,新聞報導金價每「盎司」漲10美元……,「英制單位」通常無法讓人立刻明白到底有多高、多重,得找資料換算半天才能清楚。
雖然網站上有方便的轉換計,但目前全世界有超過95%的國家地區都使用「公制」,包含我們台灣,為何英、美、緬甸與賴比瑞亞等少數國家地區不乾脆用「公制」呢?
沒錯,對於習慣使用公制單位的人來說,英制的確很惱人。但它們背後的故事卻十分有趣。
英尺長度 以腳為準
英制是從古羅馬帝國及英國發展來的,常與人體部位(如腳、拇指)或農作物(如大麥粒)有關。
據說12世紀,英王亨利一世將「1碼=91.44公分」定義為:從他鼻尖到伸直手臂的中指指尖的距離。
「1英呎=30.48公分」是「腳」的意思。學者認為英呎的確是根據人類腳的長度所定。至於有人說因計量尺度混亂,有英國國王憤怒跺腳,指定他的腳印長度當作英呎,則沒被史學家證實。
16世紀,講求精確的德國人,為解決腳長因人而異的問題,找來16位做完禮拜的成年男士,讓他們左腳腳尖連著腳跟,量其長度再除以16,將平均長度作為標準的英尺。
至於「1英吋=2.54公分」在許多歐洲語言中都是「大拇指」的意思,據說最初是指一節大拇指的長度。1324年,英王愛德華二世規定,1吋等於3粒乾燥的大麥粒縱向首尾排成一行的長度。
還有我們常見的「1盎司=28.35公克」原本是重量單位,曾經等於360顆大麥粒的重量。現在的盎司也是容量單位,美制與英制又有些不同,美國等於29.57毫升,英國等於28.41毫升,有點混亂。
到了1824年,英國統一了英制單位,並於1826年正式使用。
美國獨立後,由於公制在當時尚未完全確立,加上原本習慣與基礎設施,並沒積極採用公制。
公制單位 科學依據
1999年,因NASA一組工程師用公制,一組用英制,計算值不同,導致價值1.25億美元的「火星探測者號」在火星大氣層解體。這是度量衡單位混淆造成最嚴重後果的例子。
因此,現在美國科學家與NASA都會使用公制。即使英國,也在很多方面轉用公制。原因是公制單位的核心理念是十進位,單位之間換算非常簡單,例如1公尺=100公分=1000公釐,大大簡化了計算且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使用更為方便。
早在1585年,荷蘭數學家西蒙.史蒂文(Simon Stevin)就發表《十分法》一書,強調十進位的應用及重要性。
1670年,法國科學家加布里埃爾.莫頓(Gabriel Mouton)出版《太陽和月亮直徑的觀測》,提出一種基於地球週長的自然長度標準,並採用十進制進行劃分,對後來公制的採用產生影響。
為了科學與公平,法國在1795年制定一套以10為基礎的單位,開始使用公制系統。他們將「公尺」定義為「從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長度的1000萬分之1」,而且為確定這個長度,兩位科學家還花了7年時間測量,表現出科學的嚴謹。
1875年,17個國家在巴黎簽署《公制公約》(Convention du Mètre),建立計量基礎,促進公制的普及。
由於歷史慣性與文化習慣,轉換成公制的成本高昂,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甚巨,再加上缺乏統一的國際推動力度,所以儘管英制單位之間的換算非常複雜,如1呎=12吋,1碼=3呎,1哩=1760碼=5280呎等,要這些少數國家全改成使用公制單位還真是不容易。
總之,公制代表著科學、效率及國際統一,而英制則承載著歷史、文化及地方特色。看來,我們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得因遇見英制單位而傷腦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