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山羊
今天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快來看看廁所的發展歷史,以及這個節日背後的意義,就會了解有個乾淨、安全的廁所方便是多重要與幸福的事。
露天如廁 毫無尊嚴
其實,最早的人類廁所,基本上就是地面上的露天坑洞。
到西元前3000年,古印度已有排水系統與磚砌坐便,汙水可流入下水道。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石製或陶製便座,也顯示當時已重視衛生與隱密性。
古羅馬時期,大型並排石座公廁設計精巧,底部有水流沖走廢物,公共廁所算是完善。但隨羅馬帝國衰落,歐洲在中世紀(西元500〜1500年)的公共衛生系統也跟著崩潰。
當時,大多數人只能用簡陋的茅房、糞坑,或在床下擺夜壺,夜壺滿了直接把汙物倒在街上,惡臭與疾病隨之蔓延。
1596年,英國人約翰.哈林頓(J. Harington)發明第一台抽水馬桶,但僅做了兩個,一個給自己,一個給女王。1775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卡明(A. Cumming)取得第一個抽水馬桶專利,他的S型水封設計能有效隔絕惡臭,現代馬桶都還在使用。到20世紀,沖水馬桶普及,大大減少霍亂等致命疾病的傳播,但並非人人都享有這種安全方便的衛生設施。
譬如,1957年在新加坡貧民窟出生的沈銳華(Jack Sim)回憶小時候上廁所的情景:3、40戶人家不分男女,共用4座公廁。如廁時需蹲在桶子上方的兩塊木板上。幾天換一次的桶子在幾個鐘頭過後,就很臭、很恐怖,什麼東西都有……,讓人卻步。
更慘的是,當時全球25億人口中,據估約近一半得露天方便,不僅毫無隱私與尊嚴,而且讓許多兒童與婦女曝露在性侵犯的風險當中!
安全衛生 基本人權
為了打破人們談論廁所的禁忌,提倡安全、衛生的如廁環境是所有人都該擁有的基本人權,沈銳華就在2001年創立了「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WTO),並於同年11月19日舉辦第一屆「世界廁所峰會」(World Toilet Summit),並將這一天定為「世界廁所日」。從此,每一年都有許多國家及地區會以不同方式舉行相關慶祝活動,沈銳華也因此被稱為「廁所先生」(Mr. Toilet)。
2013年,在新加坡與WTO推動下,聯合國通過「人人享有衛生設施」的決議,正式將11月19日列為官方紀念日,每年由「聯合國水資源機構」設定主題來推廣。例如2025年的主題是「變動世界中的衛生設施」,標語為「我們永遠都需要廁所」,藉此呼籲各國確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取得安全如廁的權利。
遺憾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至今仍有34億人沒有安全管理的衛生設施,3.54億人得露天排便,而且每天約有1000名5歲以下兒童,因不安全的水與衛生環境而死亡。以目前的進度來看,到2030年,仍然還有30億人沒有安全的廁所可用。
廁所不足不僅關乎疾病,更影響人權、性別平等與女性安全,許多女孩因缺乏衛生條件而在生理期間被迫缺課。
說到這裡,大家應能明白,為什麼「廁所」這種原本許多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會成為聯合國的正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