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在說話?

文/張家銘 |2025.11.25
77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張家銘

「身體其實一直都有在說話,是我們不習慣傾聽。」而其中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最生活化的線索,就是我們每天都會看見的「舌苔」。

舌苔不是髒東西,它是我們身體代謝與免疫狀態的縮影。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刷牙要刷乾淨,但較少人注意到要觀察自己的舌頭。研究指出,舌頭表面其實住著成千上萬的細菌,這些「舌苔微生物群」在健康狀態下維持平衡,但一旦生活習慣失調、身體開始慢性發炎,這些微生物的組成也會跟著改變。

根據2021年發表在《Archives of Oral Biology》的研究,分析了9篇臨床研究,多數研究指出,無論是癌症患者還是癌前病變者,其舌苔上的微生物組成與健康人明顯不同。

舌苔變色 健康警訊

胃癌、肝癌、大腸癌、甚至胰臟癌的患者,舌苔上的菌種結構與健康人有顯著差異。舌苔上常見的細菌族群如厚壁菌、放線菌與梭桿菌,在癌症患者身上特別多,而原本應該扮演保護角色的擬桿菌則相對減少。

這樣的菌相變化,其實與身體內部的慢性發炎、免疫調節異常及腸胃道的代謝有關,也就是說,當身體開始走向癌變,舌苔早就開始「變色」。這不只是學術上的發現,更是我們每個人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訊號。

從科學走進生活——舌苔,其實早就在提醒我們很多癌症與慢性病的早期症狀都很模糊,但舌苔的變化,卻是最早可以觀察的地方。根據這份研究,癌症或癌前病變者的舌苔通常會變厚、變黃,甚至帶有黏膩感,有些人還會有特殊的口氣或味覺改變。這些變化,是因為舌苔上的微生物失去平衡,開始分泌代謝物質,例如脂質衍生物或發炎因子,進一步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性。

這些代謝物質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化,它們真實參與了像「鞘氨醇磷酸」、「前列腺素D2」這類脂質途徑的訊號傳導,這些都與癌症細胞的發炎、增生、轉移有關。

這就像身體裡的警報器響了,但如果我們習慣不去聽、或覺得「這只是火氣大」、「只是吃太多」而忽略,那就錯過了提早調整的機會。

如果這個研究結果讓您開始注意自己的舌苔,那我會鼓勵您每天早上起床後,花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頭是最誠實的健康反射鏡。

健康的舌苔應該是:淡粉紅色、薄薄的一層白色或透明舌苔、不太有味道。如果您發現舌苔變厚、顏色變深、變黃、甚至帶黏、口氣變重,這可能是微生物失衡、免疫系統疲勞、或者腸胃道功能失調的表現。

可以這樣做來改善:

身體失衡 3項改善

每天輕刷舌苔表面,幫助減少壞菌堆積。

飲食上減糖、少精緻加工品,多攝取天然的蔬果與高纖食物,如香蕉、地瓜、優格、味噌湯,這些都能調整菌相。

適當補充含益生菌或多酚的食物,例如綠茶、藍莓、納豆,這些對舌苔與腸胃道的菌群都有幫助。

睡眠要穩定,睡得好,舌苔才會淡薄乾淨;壓力過大或晚睡,反而會讓菌群變壞、發炎加劇。

我甚至鼓勵做「舌頭日記」,每天拍一張自己的舌苔照片,一個月後就會發現,生活習慣改變了,舌苔也跟著變了,這會是一種讓您更理解自己身體的方式。從舌苔開始,找回與自己身體的連結。

舌苔,是最直接、最容易觀察的方式,您不需要驗血、不需要機器,只需要一面鏡子、幾秒鐘的關注。

健康的關鍵不一定在醫院,而是在每個人的日常。只要您願意多看自己一眼、多聽自己一下,身體的答案可能就會出現在舌頭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