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三星村裡的古國城邦

文/記者朱旭東 |2025.08.30
63觀看次
字級
三星村遺址發掘現場。圖/新華社
這只6000年前的帶把陶壺底部的模印徽號,是大陸首次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模印徽號紋樣。此徽號可能是當地原始部族的代號,對研究文字起源有重要價值。 圖/新華社
村民協助考古人員清洗發掘出的碎陶片。圖/新華社
雲雷紋陶豆。圖/受訪單位提供
遺址出土的陶紡輪(下右、下中)、石紡輪(下左)、骨製刻紋筒和骨針,是當時紡線和縫衣的工具。圖/新華社
三星村遺址出土的精美玉玦。其中最大的一枚(下)直徑達9公分,是大陸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最大的一件玉玦。圖右為發現於頭骨口中的大陸所見最早的玉含。圖/新華社

文/記者朱旭東

很多考古發現,都是因為一件並無關聯的小事,觸碰「開關」而引發。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的三星村遺址,就是因為村民的偶然「獻寶」,讓一座五、六千年前的「古國城邦」,逐漸浮現在世人眼前。



在中國大陸的版圖上,叫「三星村」的自然村不在少數。金壇區朱林鎮的三星村,與三顆石頭有關。

現年七十五歲的唐萬平,一九七○年擔任第五生產隊隊長。他聽村裡老人說,這個村原來有王、李兩家大姓,曾經叫王李村,後來天降三塊隕石,就改名三星村了。三星村的名字由來,史書並無記載。

唐萬平擔任生產隊長時,三星村露出地表的石頭只有兩塊,讓他迷惑不已的是:「既然叫三星村,應該有三塊大石頭吧?」一九七八年,唐萬平帶人挖農田排水溝時,意外發現了第三塊石頭,距離另外兩塊石頭幾十公尺遠,三塊石頭呈「品」字狀排列。唐萬平說,那時候,他才相信,三星村的確有三塊大石頭,用鐵錘一敲,火星四射。「聽老人們說,以前很多人經常從這些石頭上敲些小石頭帶回家引火用。」

一九八四年之前,村民總能在農地裡發現一些說不清來源的破陶片、破陶罐,甚至還能撿到一、兩件古玉器。仍在為溫飽忙碌的村民們,根本沒琢磨這些物件的價值,甚至把它們當成不潔之物——因為它們來自墓葬區。

在村民眼裡,「假金山」上的大竹園,是村裡一寶。「大竹園是村裡的集體資產,竹子長得特別粗壯,可以做竹席、竹籃,遠近聞名,因此有專人看管,村裡還有篾匠合作組。」六十三歲的村民張春梅說。

石鋤上交文物部門

一九八四年夏天,竹子成片開花。時任三星村黨支部書記張齊孝組織村民在竹園開挖溝渠排水。深挖一公尺左右,就出現大量骸骨、陶片,其中一把石鋤特別光滑。

骸骨與陶片並沒引起村民重視,因為這裡原本就是傳統墓地。那把石鋤讓村民好奇,還裝上木柄試了試,並被村民徐龍孝拿回了家。

有村民認為是徐龍孝將石鋤上交文物部門的。而金壇區博物館原館長李國平的記憶中,並非如此。

一九八四年夏天,李國平到博物館上班不久,還是個編外人員。他印象中是鎮文化站的韓國仁把石鋤送來的。「大夏天的,他穿著一件汗衫。那石鋤一看就是古物。」

按照慣例,對於主動上交文物的人,博物館會贈送一隻茶缸和一條毛巾,上面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字樣,以資鼓勵。

韓國仁與徐龍孝都已去世。他們是親家關係,徐龍孝的兒子徐憲春,在家中見過那只印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茶缸。或許正是有一定文物保護意識的韓國仁,將那只光滑的石鋤,送到了博物館。

收到石鋤後,年輕的李國平到現場考察,發現竹園排水溝裡滿是骸骨、石器和陶片,他撿了整整一蛇皮袋。

根據李國平帶回的石器和陶片,時任金壇文管辦副主任徐永年初步判斷這是一處新石器遺址。當年年底,原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到常州開會,聽聞這件事,立即趕到三星村。至此,三星村遺址引起文保單位重視。

形成嚴密社會結構

三星村遺址已出土的數千件文物中,有三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是雲雷紋陶豆(陶豆,一種陶製食器)、石鉞及其飾件、刻紋骨版。另有七件二級文物、五十六件三級文物,從中可窺見五、六千年前先人的精湛手工技藝。「三件一級文物極為珍貴,開創了紋飾、形制和功用的先河,具有唯一性和首創性。」金壇區博物館館長葛巍說。

遺址出土的石鉞及其飾件,由石鉞、骨質鉞瑁飾、牙質鐓組成,中部木柄殘缺。牙質鐓上面的紋飾,大部分學者認為是貓頭鷹;骨質鉞瑁飾上面的紋飾,學者認為可能是鰐魚,或者大雁、魚、蠶等。

「石鉞在新石器時期比較常見,通常作為武器,但這件石鉞沒有任何砍砸的痕跡,且配有非常精美的鐓和瑁飾,顯然不是實用兵器,而是一件權杖,是墓主人擁有特殊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它也是大陸目前所見最早最完整的權杖。」葛巍說。

這件石鉞出土於一位中年男性的墓中,推測其為當時氏族內部軍事權力的掌控者。

權杖的出現,表明當時三星村人已形成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組織內部的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