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

文/記者劉學奎、柴海亮、王菲菲、張磊 |2025.10.11
298觀看次
字級
晉品文創店裡售賣的獬豸冰箱貼。圖/新華社
介休張壁古堡的琉璃建築。圖/受訪者提供
位於臨汾市洪洞縣的廣勝寺飛虹塔。圖/新華社
位於山西介休北辛武村的太和岩牌樓。圖/新華社
以孔雀藍琉璃瓦覆頂的代州文廟。圖/新華社
介休琉璃傳承人劉開寶和他的琉璃作品。 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劉學奎、柴海亮、王菲菲、張磊

「天下琉璃出山西」,從北魏、唐宋至明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用故鄉的熱土和多彩的釉料,以爐火純青的技術和非凡的創造力,孕育出神奇多姿的琉璃文化,為古建築平添靈動與光華。



七百多年前,琉璃渠村的窯火點亮了北京城的脊梁;七百多年後,這片皇家官窯遺址以「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之名重生。

走進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彷彿一腳踏進了時光的琉璃盞。沿街的老廠房被改造成錯落的展廳,古今琉璃作品隔空對話。遠處工作室傳來的砂輪打磨聲交織成趣。園區深處,幾座保留著上世紀印記的窯爐仍在運作。在這裡,每一塊琉璃都帶著火的溫度與人的匠心,老手藝在新時代的土壤裡,依然燒得熾熱明亮。

「天下琉璃出山西,名非虛傳。」在產業園一角的工作室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長安向記者娓娓道來。

他說,據記載,琉璃渠村的琉璃製作技藝是由山西榆次小趙村趙氏家族傳到這裡的,一直到一九八○年代,北京市琉璃製品廠裡還有不少趙姓人,是這一家族的後人。

山西做琉璃,已有千年,始於北魏,至明清達到鼎盛,被譽為「中國琉璃藝術之鄉」。

最早的琉璃技藝,據說是隨佛教一同傳來。魏晉時期,工匠們將西域的技藝與當地的黃土相融,在雲岡石窟佛像深邃的眼眸裡,在懸空寺的飛檐翹角間,燒出了最初的青藍。

因為內外明澈、淨無瑕穢,水火焠鍊如同修行,琉璃被尊為佛教七寶之一。

至元朝,琉璃的火焰愈燒愈旺。晉南的窯口開始燒製供皇家使用的「琺華」,孔雀藍的瓶身綴著茄皮紫的纏枝紋,竟有幾分不食人間煙火的貴氣。

最動人的還是明清的琉璃。北京故宮、明十三陵、瀋陽故宮等皇家建築都泛著來自山西的琉璃之光。故宮重修時,翻開背後刻有「馬莊山頭蘇氏」的瓦片,這些來自太原琉璃世家蘇氏燒製的琉璃黃瓦,似乎在訴說著六百年前的春秋往事。

珍珠點綴表裡山河

地上文物看山西,二萬八千餘處古建築像散落的珍珠,點綴著表裡山河。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古建築五台南禪寺大殿、唯一的北宋廡殿頂建築萬榮稷王廟大殿、最高的多彩琉璃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宛如一本立體的中國古建築史書。

琉璃讓山西的古建築青磚灰瓦間有了釉色流轉的靈性,無論是廟宇的飛檐、寺院的殿頂,還是古宅的脊獸,總能撞見那抹經歲月風雨洗練的流光。

琉璃是守護建築的「鎧甲」,是等級秩序的「標尺」,也是精神世界的「鏡像」國家級琉璃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葛原生說,因為披釉耐蝕、色澤華麗、價格昂貴,琉璃是上等的建築構件,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它是權力與地位的直觀象徵,故宮殿宇金黃的琉璃屋頂彰顯著天子的威嚴,親王郡王可用綠色琉璃,百官宅邸則多限用灰瓦,不得僭越;在佛教建築中,琉璃常被用來模擬「佛光」,也作佛像的眼珠,將宗教的莊嚴與神祕推向極致。

如今,山西眾多的古建築上,依然有琉璃在默默守護。它們經歷了風雨侵蝕,見證了時代變遷,卻依舊保持著獨有風華。

檐上流光指尖星辰

為了寫琉璃,我們不得不去拜訪它,因為近段時間它在網上太「火」了,許多人不遠千里趕來打卡。

它被網友戲稱為「顯眼包」,其「戲精」上身的表情,眉頭緊皺,雙眼圓瞪,滿臉寫著「社恐」,好像在「被迫營業」,讓人忍俊不禁。

在山西省介休博物館,這尊明代琉璃脊獸獬豸是眾多琉璃文物之一件,體形雖小但尤為獨特,通體金黃,色澤飽滿,形態逼真,難得一見。

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異獸,能明辨是非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徵,也稱「直辨獸」、「觸邪」。

在中國古代高規格建築的屋脊上,會安放一些琉璃神獸。最前面的是騎鳳仙人,後面排列十隻小獸: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這些小獸各有寓意,並賦予神奇本領,鎮水避火,降魔除障……

而眼前的這尊琉璃獬豸,一改傳統怒目圓睜的威嚴形象,一臉呆萌,似乎動了「凡心」。「誰懂它的心思呢?」這定是又一個「蒙娜麗莎的微笑」。

獬豸的凡心,必然是人心。物隨人動,人隨心動。不知是哪個匠人,把自己的心思糅進了土裡,通過窯火之光幻化成不朽絕唱。

五脊是屋宇的骨骼,撐起一片遮風擋雨的蒼穹;而脊獸,便是這骨骼上最靈動的點綴。它們像一個個精靈,盤踞在屋脊的轉折處,雨打風吹時,它們不躲不避,守著一方天地的日月星辰。

五脊六獸向來是中式建築的點睛之筆,而山西琉璃,帶著黃土高原的厚重與窯火焠鍊的璀璨,各色琉璃在屋脊、牌樓、碑刻上流轉生輝。這裡的琉璃建築一次次驚豔著世界。



介 休 無圍牆的琉璃藝術博物館

走進位於山西中部的介休,也就走進了一座沒有圍牆的琉璃藝術博物館。

這裡的琉璃匠師們炫技般地在自己的家鄉留下了大量珍品。僅從介休現存建築琉璃藝術分布情況看,至少在介休城鄉二十三組建築群中,為近百座古建築所使用。

介休后土廟像琉璃藝術的大觀園。這裡留存著品種繁多、色調齊全的琉璃,不僅有常見的黃、綠、藍三色,還罕見地融入了紫、白、黑、赭石等十多種釉色。從屋脊的鴟吻到牆壁的「二龍戲珠」,一磚一瓦,一脊一獸,都堪稱絕美。

琉璃藝術集大成者

當地有個說法:看山西要看琉璃,看琉璃就得看太和岩。真正見識過太和岩牌樓的美,才知道什麼是琉璃藝術在磚石上綻放的極致華彩。

太和岩牌樓藏在北辛武村深處的一處院落。牌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通體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覆蓋,四柱三樓的歇山頂如展翅欲飛的彩蝶,彩色相間的琉璃瓦拼出靈動的「回」字形,檐角垂落的琉璃瑞獸似要騰雲而去,柱上的匾額與浮雕相映。採用仿木雕、透雕等技法,融合了道教符號與吉祥寓意。

介休的琉璃建築的確是山西琉璃藝術的集大成者,如果沒有這座小城,整個北方的古建恐怕都會黯然失色。

這裡的琉璃少了皇家禮製的束縛,多了民間的晨昏煙火;這裡的琉璃少了宗廟規制的莊肅,多了生活的質樸祈願。

但,三晉大地的琉璃之美,又何止於此?山西,是一座琉璃藝術的殿堂。

從大同出發,循著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的足跡向南,三晉大地的琉璃光彩便一路流淌。

在大同,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琉璃九龍壁,九條龍威嚴與靈動刻畫得入木三分,無人不被這磅礴大氣之勢所震撼。

在忻州,有華北最大文廟——代州文廟,以孔雀藍琉璃瓦覆頂的建築群,別具一格。

在太原,有晉祠聖母殿的琉璃瓦剪邊,在古柏掩映中透著宋式的雅致。

在臨汾,廣勝寺飛虹塔,展示著琉璃的精美工藝。

在運城,永樂宮的琉璃,將元代的恢弘氣魄凝在釉面,一任時光拂過仍灼灼生輝……

每至一處,抬眼望見那琉璃屋頂,心都像是被一束突然潑灑的光輕輕撞了一下,驚歎與敬畏在心底蔓延。

穿越苦難愈發堅韌

晉南地區許多世代燒製琉璃的家族,最終因匠人早逝或絕嗣而技藝失傳。洪洞廣勝寺飛虹塔的琉璃匠人、介休張壁古堡孔雀藍碑的製作工匠……他們的後代大多未能延續祖業,部分家族甚至徹底消失於歷史煙塵。

「山西琉璃的發展史是一部血淚史!」葛原生感嘆道,山西琉璃在鼎盛時期,幾乎每個縣都有匠人,數量不下百家,但現在只有三家有傳承人。

如今,隨著現代工藝的發展,鉛毒的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當我們身處博物館或古建築前,用驚羨的眼光凝視那些跨越千百年的琉璃珍品時,不應只看到它們永恆靜好的美麗。那看似輕盈的光澤,實則沉重無比,它們承載著人類探索未知、駕馭自然的不屈意志,也烙印著權力博弈、資源爭奪的歷史傷痕,更銘記著一代代工匠以生命之火熔煉藝術的悲壯與崇高。

真正的珍寶,其價值從不在於表面的浮華,而在於它所承載的、穿越苦難而愈發堅韌的人類精神。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