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宇在張若虛藝術館內與遊人薛從新交流。圖/新華社
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的張若虛藝術館外景。圖/新華社
文/記者朱旭東
如果心中有《春江花月夜》,還會在乎這首詩是在哪裡寫的嗎?
猶豫之間,記者還是決定到邗江區瓜洲鎮看一看,不僅因為瓜洲鎮是「熱門選地」之一,還因為那裡有座張若虛藝術館,又稱春江花月夜藝術館。江都雖然也有家「若虛文化藝術中心」,實地探看後只剩下失望——除了館名中有「若虛」二字外,館內陳列展示的都是當代書畫作品,與張若虛沒有「半毛錢關係」。
邗江的「瓜洲說」
從江都到邗江,驅車走過「白沙路」、「春江路」、「芳甸路」。那時春花未開,柳樹沒綠,記者卻彷彿一直行走在「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中。
張若虛藝術館館長徐振宇曾擔任瓜洲鎮文化站站長,他認為,唐初期到唐中期,從瓜洲北面到鎮江為近海廣闊的江面,符合江潮連海的景象;初唐時瓜洲為江中大沙島,可視為詩中的「芳甸」;中唐時瓜洲因泥沙淤漲,與揚子津之間存在諸多小沙汀。「從張若虛入仕經歷以及與『吳中四士』的交遊行蹤分析,無論其從任職的山東兗州順泗水、運河南下吳越,還是從揚州乘舟南下吳越訪友,都會經過揚子津渡口,瓜洲為其必經之地。因此,瓜洲順理成章地成為〈春江花月夜〉創作取景地。」
二○一九年,瓜洲鎮將老影劇院改建成春江花月夜藝術館,幫助後人理解與領悟〈春江花月夜〉詩中的意境。「建成之後,不斷有人問『為什麼在瓜洲建』?因此,我們一直在完善回答這個問題。」徐振宇說,「有爭議是好事,說明社會愈來愈重視『春江花月夜』這個文化IP」。
鎮江「南岸說」
從瓜洲到鎮江,經潤揚大橋驅車耗時不到半小時,到鎮江,主要想採訪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蔡曉偉,他寫過一篇〈鎮江與〈春江花月夜〉〉的文章,認為詩歌所描寫的場景,應該是在鎮江金山到焦山的江畔。
記者感興趣的是,這篇文章從天文學角度分析「鎮江『南岸說』」的合理性。文章說:「長江南北兩岸的岸線雖有變化,但基本是東西走向。按天文學常識,初春的滿月月升地偏東北、月落地偏西北。如果長江是一條東西向的直線,站在北岸,面對長江,那麼月升地、月落地就都在觀景點的東西側後方,江中沒有月影。」
由此蔡曉偉推斷,當時詩人只有站在長江的南岸,才能見到江面上的月起和月落;甚或進一步推斷出,只有站在金山至焦山這一段沿江制高點,包括金山和焦山,才能完整地看到「海上明月共潮生」和「江潭落月復西斜」的壯觀景象。
記者心中存疑,便求助DeepSeek,得到的回答是:「在春天的月半,月亮通常從東南方升起。這是因為春季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月亮的升起方位也隨之偏北,總體上位於東南方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在西南方落下。」
農歷三月十六(四月十三日)晚,大風沙掠過南京之後,天空一片明淨,月亮果然升起於東南方向。
DeepSeek的說法和記者的目擊,推翻了蔡曉偉的推測,由此更增加了高港說、江都大橋說、邗江瓜洲說的可信度。蔡曉偉 ,他寫〈鎮江與〈春江花月夜〉〉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證明他的「南岸說」,而是想借用「春江花月夜」的情境,呼籲打造鎮江夜經濟的品牌。
常州的「不說」
相比於鎮江的「不理直氣壯」,同在長江南岸的常州市則表示「不用理直氣壯」,採取「拿來主義」——常州市新北區去年開始在常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內打造「春江八景」,圍繞「春江花月夜」打造文化IP以賦能公園建設。
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瑞霞說,他們二○二四年開展常州段長江文化的文旅研究,「春江八景」只是其中的一個物理載體。「這些景點都在春江街道內,並不是為了搶注IP。」汪瑞霞認為,沒必要花大力氣去考證張若虛在哪裡看到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又是在哪裡寫下了這首詩,而是應該考慮如何應用好「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與四川、湖北的長江相比,春江花月夜描寫的肯定是江蘇段的長江,代表的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意境。」汪瑞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