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

文/記者楊三軍、歐東衢、向定杰  |2025.10.18
98觀看次
字級
晚霞中的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圖/新華社
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返鄉創業村民林國權(左)在「布依橋緣居」民宿裡登記入住客人信息。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三軍、歐東衢、向定杰

「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上午,隨著第一輛車駛過橋面,新的世界第一高橋正式通車。

橋面下六百二十五公尺處的江面波濤洶湧。億萬年間,湍急的水流在崇山峻嶺間切割出一道深深的「裂縫」。而修建在這道「裂縫」上的花江峽谷大橋,將峽谷兩岸連接起來。

新的橋梁再次刷新世界紀錄:花江峽谷大橋主橋跨徑居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橋梁高度居世界第一,「橫、豎」都是世界第一。

萬橋飛架成就夢想

秋日的北盤江,花江大峽谷內雲霧翻湧如潮,花江峽谷大橋宛如鋼鐵長龍破雲而出。

一橋飛架,天塹變坦途。大橋全長二千九百八十公尺,可將兩岸通行時間從兩個多小時縮短到兩分鐘左右。

「花江峽谷大橋下奔流不息的北盤江,默默見證貴州的交通變遷。」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梁集團六安高速八標項目副經理王淞鈺說,過去這裡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後來又相繼修了鐵索橋、花江橋、北盤江大橋,而今,貴州橋梁建設者又創造了新的歷史。

在北盤江上,建設於一八九八年的花江鐵索橋曾在二戰中發揮過戰略作用,是重要的「抗戰生命線」。今天,鏽跡斑斑的鐵索橋與花江峽谷大橋遙相呼應,彷彿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此前的世界第一高橋也在北盤江上。二○一六年十二月通車的杭瑞高速北盤江第一橋,橋面至江面垂直高度五百六十五點四公尺。兩座「超級大橋」在同一條江水的見證下完成「世界第一高橋」稱號的交接,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

從衛星上看,貴州的百萬群山如同綠色的海洋,而在綠色的「波濤」之間,唯有建橋能幫助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實現通江達海的夢想。

展示創新能力標竿

「這是一座展示中國創新能力的『標竿橋』。」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張胤說,花江峽谷大橋在抗風設計、高空施工等領域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為全球山區橋梁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大橋創新採用智能纜吊系統、二千兆帕級高強鋼絲等先進技術,獲得授權專利二十一項,多項技術成果納入國家橋梁建設標準。

在花江峽谷大橋三年多的建設周期中,二萬多噸的鋼桁梁,僅用兩個月就完成吊裝;三點八萬平方公尺的橋面,一個多月完成了五層鋪裝……速度令人讚歎。

花江峽谷大橋是「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貴州交通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團隊在懸崖絕壁處顯身手的又一力作。

面對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跨度,工程師們創新北斗定位系統,施工誤差控制在五公分以內;引入智慧纜索技術,在國際首創主纜嵌入光纖傳感器實時監測應力;採用測風激光雷達,可抵禦峽谷十四級風。

「創新都是環境逼出來的。」貴州交投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洪舉說,在貴州修建橋梁,地形的挑戰最大,由於拼裝場地受限,運輸條件困難,已有的工藝工法不適用,幾乎是一橋一案。

在花江峽谷大橋建造實踐中,為幫助橋體「瘦身」,團隊創新採用高性能鍛焊組合式索鞍結構,相比傳統索鞍,力學性能提升百分之三十以上,用鋼量節約百分之二十八點七二。

創造一個又一個「第一」,打破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建設團隊用堅韌征服天塹。

數量多、類型全、技術複雜、建造難度大……貴州幾代橋梁建設者紮根大山,接續奮鬥,先後攻克了山區千公尺級懸索橋、大跨徑斜拉橋等一批關鍵建造技術,一位國際橋梁協會專家評價:「貴州證明了,複雜地形不是限制,而是創新的催化劑。」



體驗一覽眾山小

群山之巔連通未來之路

打開地圖App,花江峽谷大橋觀景台已經有數千人收藏;社交平台上,只要用關鍵詞搜貴州大橋,熱門短影片層出不窮。

「自媒體」博主謝朝卿靠著航拍持續記錄大橋建設過程,收穫了不少粉絲和關注。每一次更新,他都注重呈現施工現場的壯觀景象與細節,同時融入科普元素,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網友都覺得驚險、震撼,敬佩一線的建設者!」謝朝卿說,在拍攝高橋的過程中,他把花江峽谷大橋周邊的鄉鎮村寨都走了個遍,最後將腳步停在了大橋旁的小花江景區。去年,他開始參與經營一家由老屋院落改造的民宿。

「推開窗,就是世界第一高橋。可以預見,通車後這裡客流量會變大,我們也每天都在思考怎麼把民宿打造成精品,將流量變成『留量』。」謝朝卿說。

展現奇觀奇幻奇趣

凌空飛架的花江峽谷大橋,不僅大幅縮短兩岸通行時間,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更與黃果樹瀑布等旅遊資源形成聯動,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這一座大橋,已不僅是跨越天塹的動脈,更是「橋旅體」融合的舞台。

乘坐一秒升高四公尺的觀光電梯登上橋塔,在距離江面八百多公尺的高空喝咖啡;來到橋體中部一千多平方公尺的玻璃大廳,站在透明地板上直視峽谷底部;在橋體兩側,體驗六百多公尺的高空競速跑道與無繩蹦極;夜晚躺在雲渡服務區的酒店內,欣賞三百公尺寬的水幕燈光秀……奇觀、奇幻、奇趣在這裡充分展現。

目前,花江峽谷大橋周邊,一系列的橋旅融和設施如雨後春筍,拔節生長。當地正在雲渡服務區建設三疊紀地質文化館,帶領遊客探尋古海洋的神祕世界;在錨碇區打造橋梁科技體驗中心,展現人類征服天塹的智慧之光;在橋塔頂部設置觀光平台,讓遊客體驗「一覽眾山小」的壯闊情懷。初步估計,橋旅融合項目全部建成後,年接待遊客將超百萬人次,將有力促進沿線農產品銷售、民宿餐飲、文創產品等產業發展。

黔貨出山全新路徑

「花江峽谷大橋的橋旅融合,可以說是貴州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跨越的關鍵支點。」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陳震表示,「大橋作為一個強大的核心吸引物,將有效地整合、升級、賦能周邊分散的資源,形成聚合效應。這不僅是一條路的通車,更是『以橋為核』重構產業布局。」

大橋建成通車,也將促進區域間的經貿往來、產業聯動,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動。

位於大橋一側的貞豐縣,過去受交通條件制約,糯食、花椒、芒果等特色農產品外銷成本高。如今,「黔貨出山」有了全新路徑。「大橋通車後,我們的蔬菜從地裡摘下來,通過冷鏈車直接上橋,半天就能送到廣州的菜市場。」貞豐韋記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廷忠感慨。

貴州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代樂說,當地將積極拓展貿易新通道,推動新能源電池材料、金屬製品等特色工業產品,布依族刺繡、苗銀等民族工藝品走出大山,真正實現「通一座橋、興一片業、富一方百姓」的美好願景。

當夜幕低垂,橋體被燈光點亮,這座鋼鐵長龍化作一條絢爛的彩帶,連接起通江達海、走向未來的通衢大道。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