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藏經洞發現125年

文/記者任延昕、張玉潔 |2025.10.04
684觀看次
字級
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圖/新華社
在莫高窟第55窟內,文保工作者對現場模擬試塊進行對比測試。圖/新華社
敦煌月牙泉。圖/新華社
遊客遊覽甘肅敦煌莫高窟。圖/新華社
遊客在敦煌體驗「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圖/新華社

文/記者任延昕、張玉潔

今年是藏經洞發現一百二十五周年,透過數位科技的發展,9900多卷經文、60700幅圖像、840萬字識別文本——無論身處何處,只要輕點滑鼠,就能透過「數位藏經洞」數據庫平台穿越時空,觸摸千年文明。



二十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現。以敦煌石窟、藏經洞出土文物、敦煌史地等為研究對象的敦煌學逐漸形成,成為一門舉世矚目的國際顯學。

今年是藏經洞發現一百二十五周年。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敦煌文物事業快速發展。大陸研究者以開放之姿團結全球學者共探「人類敦煌」,推動敦煌學在世界範圍內「共興」。

出土文獻包羅萬象

一九○○年六月,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清掃積沙時,叩開了千年洞窟之門,七萬餘件從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文物重現天日。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興盛繁榮,敦煌文化內涵豐富、包羅萬象。藏經洞出土文物中既有文獻,也有絹畫、法器等。文獻內容既包含天文曆法、醫藥處方、星圖算書、宗教典籍,也有商業契約、詩詞歌賦、識字讀本,兼有古藏文、粟特文、于闐文等非漢文文獻。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稱藏經洞出土文獻「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是古代社會文化的原始紀錄,反映了古代社會多方面的真實面貌,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寶藏。

一九四四年,莫高窟的第一個保護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中建立,加大了對敦煌文化保護研究的支持力度。

以常書鴻先生為代表的敦煌學人,滿懷赤子之心,毅然放棄優渥生活,奔赴大漠。段文杰、樊錦詩等一代代「接棒者」接續保護文物、埋頭研究。

改革開放後,大陸敦煌學快速發展。《敦煌研究》等學術刊物陸續創刊;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相繼成立敦煌學研究機構;敦煌學研究範圍從過去以敦煌藝術臨摹為主,拓展到石窟考古、石窟藝術、石窟圖像、敦煌文獻、歷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學科和領域。

經過不懈努力,大陸學者現已在石窟考古分期、文獻整理校錄、歷史社會研究、藝術史論、文物保護科技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例如,雖然敦煌遺珍散落各地,但全球敦煌文獻圖版及釋文的整理編寫工作基本都由中國人完成,這為敦煌學研究向縱深發展夯實了基礎。

「無論你是哪國人,做敦煌學研究都得讀圖版。這個是基礎、是標準,也是我們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標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郝春文說。

「過去,我們主要研究敦煌文化『是什麼』、『有什麼』,現在基本搞清了;但在敦煌文化『為什麼』上,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研究。」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說。

數位平台穿越時空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積極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復原項目」。在國際敦煌項目(IDP)的基礎上,該項目聯合英、法、匈牙利等多國機構共同參與建設。今年五月,「數位藏經洞」數據庫平台對外發布,實現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數位世界的「重聚」。

該平台整合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錄、珍貴圖像,並納入海量國內外敦煌學研究成果,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經卷文字自動識別,具備圖像拼接、圖像綴合、知識圖譜構建、全文檢索等多項功能。

九千九百多卷經文、六萬零七百幅圖像、八百四十萬字識別文本——無論身處何處,只要輕點滑鼠,就能通過「數位藏經洞」數據庫平台穿越時空,觸摸千年文明。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表示,敦煌學從誕生那天開始,就不僅僅是書齋中的學問,更是走向世界的學問。它所記載的歷史文明的碰撞、文獻產生和流散的過程,以及全世界學者的走訪調查與相互交流的研究成果,都具有世界性。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介紹,二○一七年以來,他們先後開設了「從巴米揚到敦煌」、「從波斯波利斯到敦煌」、「從撒馬爾罕到敦煌」等系列研究班,持續探究敦煌與絲綢之路的聯繫。相關研究不僅發現了不同文明數千年間的遙相呼應,更增進了海內外學者的交流互動。

透過聯合學術攻關、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人員培訓等方式,敦煌學成為聯繫國際學術界的重要紐帶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像敦煌這樣集合如此多元化的文化和歷史,這些資料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幫助我們理解過往和當下,以及全球化未來的可能性。」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漢學家史瀚文說。

如今的敦煌,承載著世界的目光。超越國家、民族、地域界限的敦煌文化,正在為世界文明進步提供深厚滋養。敦煌學也正以煌煌大觀之態綻放新顏。



數位技術續寫文化新篇

在敦煌,人們把去莫高窟叫「上山」,回市區叫「進城」。每天早上九點,由敦煌市區開來的通勤車停在莫高窟窟區門口。車上走下的人裡,不乏「九五後」、「○○後」的年輕身影。

他們中既有臨摹莫高窟壁畫和彩塑的藝術家,也有為壁畫「治病」的修復師,還有利用數位化技術保護洞窟的程序員。這些年輕人正在成為敦煌學研究的新生力量。

青年學者初露鋒芒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表示,當前大陸各大高校,敦煌學專業人才規模逐漸擴大,研究領域從以前的歷史文獻學逐漸向考古學、宗教學、文學、文字學、藝術史等領域拓展,不少青年學者已在各自領域初露鋒芒。

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聯合培養的「九五後」博士後方璐所研究的西夏文是敦煌文獻研究中的難點之一,也是破譯古代文明交流的關鍵密碼。「我希望用所學知識為敦煌研究貢獻青春力量。」她說。

在莫高窟附近的「尋境敦煌」數位展廳,觀眾只要戴上VR設備,便能抬頭看見莫高窟第二八五窟的絢麗藻井。

依託敦煌學豐厚的研究成果,「尋境敦煌」利用VR虛擬現實、3D建模、遊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等新技術,讓遊客能夠零距離觀賞壁畫、全方位探索洞窟細節。

負責該項目的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保護團隊。據介紹,這個團隊主要由「八○後」和「九○後」組成,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六成左右。

大眾走進敦煌世界

一九八○年代起,敦煌研究院開始了數位化保護的探索,以期實現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九年前,集納海量數據資源的「數位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向全球免費共享三十個敦煌石窟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遊,莫高窟變得不再遙遠。

近年來,「雲遊敦煌」小程序、敦煌「數位人」伽瑤、「數位藏經洞」等各類基於文物數位化的成果持續湧現,敦煌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年輕化的形態走入公眾視野。

截至目前,「數位敦煌」資源庫訪問量已突破二千三百萬人次,訪問用戶遍布全球七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行為數據和互動反饋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方向,也助推敦煌學從學術圈「破圈」走向更廣大的公共知識領域。

「最終目的是實現共享,推動敦煌學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說,當大眾走進敦煌的世界,當更多人能夠接觸、理解、熱愛敦煌文化時,這門學問也就獲得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