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水仙花有白色花瓣六片,狀如玉盞,花中心有金黃色的杯狀物,內藏花蕊。故素有「玉盞金杯」或「金盞銀台」之稱。
水仙另有「淩波仙子」或「淩波客」的稱謂,事實上,這是來自於中國古代「湘妃」的傳說以及曹植的〈洛神賦〉。
「湘妃」的傳說,是娥皇與女英的殉情故事,而曹植的〈洛神賦〉則是因人神道殊,最後不得不黯然分手,都是浪漫的愛情悲劇。令人嚮往,也蕩氣迴腸、感人至深。
黃庭堅在荊州過冬時,寫了四首有關水仙花的詩作《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首句很明顯脫胎於〈洛神賦〉中「淩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句子,第二句則是把水仙在月夜之中,漫步於水上的姿態描寫得非常動人;又因為水中女神傳說都是悲劇收場,所以招來的是「斷腸魂」,寄託的是「愁絕」。這些都是明顯受到〈洛神賦〉的影響。
與黃庭堅同為宋代的倪雲林,也有一首〈水仙花〉:
曉夢盈盈湘水春,翠虯白鳳照江濱。
香魂莫逐冷風散,擬學黃初賦洛神。
詩中首先點出了「湘水春夢」,次句以「翠虯」來形容水仙長而翠綠的葉子,「白鳳」是水仙潔白的花瓣。「黃初」則是三國時期曹丕的年號,〈洛神賦〉首句就是「黃初三年……」這裡借「黃初」來指曹植。
水仙另有「雅蔥」、「天蔥」的別名,可能因為水仙的花莖中空,看起來像蔥,所以有此稱呼。而其球莖似蒜,所以也被稱為「雅蒜」。
在英國把水仙稱為「神聖的中國百合」(Sacred Chinese Lily), 可見對於中國而言,這種外來的花卉已內化為文化的血脈,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英國人也稱水仙為「新年百合」(New Year Lily),這又跟中華文化不謀而合。因水仙花「玉盞金杯」的形象,正符合中國人「金玉滿堂」的吉祥話語,加上開在農曆過年前後,所以水仙也成了古代華人過年時不可或缺的擺飾花卉。
南宋詩人韓淲〈水仙花〉:
冬深猶有水仙花,雪打霜催更好葩。
歲歲山間連檻種,數枝亦足傲塵沙。
正說明了水仙開在冬天,除了有不畏霜雪的堅韌之外,更有脫俗、出塵的傲人氣質。
所以歷代的文人畫家,不只以詩歌來讚頌水仙,更喜歡為水仙作畫。在華人畫家過年必畫的「歲朝清供圖」中,水仙更是不可或缺的題材。
由於水仙花直至唐朝始由國外傳入,所以早期畫家的水仙作品並不多見。五代黃居寀在其《花卉寫生圖冊》中,對水仙有極其逼真的勾勒設色描繪。
宋朝後,文人畫以水仙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多了起來。到了明代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以及徐謂、陳淳、陳鴻壽等知名畫家,都留下許多水仙作品。
陳鴻壽〈水仙靈石圖〉有款:「此華韻清冷,開與梅花俱。卻如孤性客,喜與高人居。」說明了文人畫家喜歡畫水仙的理由。
清代水仙種植更為普遍,畫家也大量繪製水仙。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人的參與,水仙畫更脫離了早期逼真的寫生,進入描繪其高標、清雅脫俗、傲骨的境界。
八怪中的金農題自家水仙畫作,是這麼說的:「水仙是世外人,須以奇石作供,薄冰殘雪之中乃見精神。口脂眉黛,畫時不敢著半點塵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