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人的杆欄式建築。圖/中研院史語所
文/出谷司馬
在前一次的專欄中,我們介紹了位於雲南省的怒江和怒山,文中提到,怒山其實有一個更唯美的名字,叫做「碧羅雪山」。怒山山脈綿延在雲南與西藏一帶,整座山脈又可以分為四大段:靠西藏的梅里雪山、滇藏交界的太子雪山、雲南一段的碧羅雪山,以及保山市一帶的怒山。
碧羅雪山平均海拔大約四千公尺,許多地區長年為白雪所覆蓋。在碧羅雪山山區裡住著一群被稱為「傈僳」的少數民族,在今日中國大陸境內約有七十三萬人,另外還有不少族人分布在泰國、緬甸跟印度等地。唐代樊綽所寫的《蠻書》裡記載了「栗粟兩姓蠻」,「兩姓」指的是兩個部族,加上了「亻」字旁的傈僳則是比較晚近的事情,也象徵著把「作物」的族稱,改成為「人」的族稱。
二十世紀初期在這裡傳教的傳教士富能仁說,「傈僳」這個名字原意是「遷移下來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是從「高地」遷移過來的。但是,根據二十世紀初期在碧羅雪山調查傈僳族的陶雲逵所寫的〈碧羅雪山的傈僳族〉,作者詢問族人關於「傈僳」的原意,似乎並沒有富能仁所說的那個意思。畢竟,傈僳人所居之處已經高達海拔兩千公尺左右,他們還能從哪裡遷移下來呢?
不過,傈僳人也流傳著他們從西邊的西藏高原遷徙過來的故事,所以,富能仁的說法也有些許的可參考性。傈僳族有句諺語說:「如果你不怕餓,不聽牠,住山頭。如果你不怕死,不聽牠,住低地。」而確實也有因為人口擴張搬往低地的族人,因為水土不服病死的。顯然,傈僳族人也用實際的居住習慣來回應這段歷史記憶。
由於傈僳人居住在山區,村莊通常不大,一般就是三至五家的聚落。由於家屋依山而建,因此多以杆欄式建築為主,上層為居住區,下層則豢養牲畜。由於地處高寒山區,所以屋內的火塘成為家人主要生活與取暖的地方。
二○一○年,小說家胡譜忠的小說《碧洛雪山》被改編成為電影《碧羅雪山》,並入圍了當年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項,小說與電影的內容,就是以住在碧羅雪山一帶的傈僳族人的故事為底本。
傈僳族人在碧羅雪山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們對環境的適應。從依山而建的杆欄式建築,到以火塘為生活中心的家庭結構,都讓我們看到高山族群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生活智慧。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傈僳族人或許不再受嚴寒所迫,但是碧羅雪山對他們而言,早已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種族群認同與歸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