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一騎紅塵妃子笑:唐宋荔枝(上)

文/陳牧雨 |2025.08.19
39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根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轉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所以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才說: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翻成白話是:從長安回望驪山風景如錦繡般美麗,華清宮的門一扇接著一扇次第打開。一位騎士騎馬飛奔而來,馬蹄揚起紅色塵土,這時貴妃笑了,因為她知道,有人為她快馬加鞭送來最喜歡的荔枝。

由於這首詩實在流傳太廣,使得楊貴妃喜吃荔枝一事為眾人所熟知。再加上宋朝蘇軾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讓世人知曉嶺南盛產荔枝,於是造成許多人誤認為楊貴妃所食,是遠從嶺南快馬送到長安的荔枝。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中國盛產荔枝的地方不只嶺南,還有其他好幾處。

中國有關於荔枝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枝(四種水果名)。」李善注引晉灼的解釋說:「離枝,大如雞子,皮麄(粗),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微酸)。」《扶南記》記載:「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音同離,分割之意)其枝」,故名離枝。

荔枝雖然好吃,但從樹上摘下後容易變味,因此古代北方人很難看到荔枝。唐朝白居易曾為荔枝寫過許多詩,也曾為了讓世人了解荔枝,請工吏畫圖,並為荔枝圖作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所謂巴峽,是指唐代的巴州和峽州,在今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根據記載,楊貴妃吃的荔枝應該大都出自此處,而非嶺南。

如宋人王十朋就說過:「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趙次公也說:「楊貴妃好荔枝,歲取於涪州。」涪州就在今四川重慶附近。

最近有電視劇《長安的荔枝》,頗為轟動,我只看過簡介,是從嶺南運送荔枝至長安的故事。看來,世人大都不知長安荔枝來自涪州。

白居易不只是荔枝的喜愛者,同時也是荔枝的推廣者,除了請人為荔枝畫圖外,還會寄荔枝給好友楊使君分享。楊使君吃了後很喜歡,就想乾脆自己種荔枝。白居易知道後,又寄荔枝給他,並寫了一首〈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故意數落這位好友幾句:



摘來正帶淩晨露,寄去須憑下水船。

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

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

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



大意是:我在清晨摘下還帶著露珠的荔枝,然後趕快聯絡水船,以最快的方式送去給你。由於荔枝樹生長緩慢,現在聽到你要種荔枝,我都替你發愁,不知道要到何年,你才吃得到自己種的荔枝?

歐陽修酷愛牡丹,曾撰〈洛陽牡丹記〉,卻也寫有一篇〈荔普後〉,大嘆:「牡丹花之絕而無甘實,荔枝果之絕而非名花……然斯二者,唯一不兼萬物之美。」

看來,世上確實難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