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蘇東坡〈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悽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豔照衰朽,歎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蘇東坡於宋元豐二年,因詩文被指「譏刺先朝」,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黃州初期曾寓居定惠院。定惠院又名「定慧院」,是位於當今湖北黃岡縣東南的一所寺院。
寓居期間,蘇東坡寫下了詞《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文〈遊定惠院記〉、詩〈定惠院海棠詩〉及〈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並特地以書法書寫〈定惠院海棠詩〉流傳至今,可見東坡對定惠院的喜愛程度!而這首〈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或許因為詩題太長,後人常以〈定惠院海棠詩〉稱之。
從長標題的文義,我們已可大略了解這首詩的內涵。東坡感嘆,尊貴的海棠花開在滿是雜花的山間,然而這個地方的人並不知道海棠的名貴。這樣為海棠花的遭遇打抱不平,其實也是東坡為自己被貶到這個地瘴的江城而慨嘆吧?
古代中國所謂的海棠花是木本海棠,有西府、垂絲、木瓜及貼梗等四品。海棠在中國素有「國豔」之稱,唐代賈耽在《花譜》中稱其為「花中神仙」。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唐明皇有一次來到沉香亭,見到楊貴妃宿醉的樣子,笑著說:「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連皇帝都以海棠來比擬貴妃,就可了解海棠花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崇高了!
《群芳譜》中,很詳細地描述了海棠姿態與氣質的美妙:
海棠盛於蜀,而秦中次之。其枝悠然出塵,俯視群芳,有超群絕豔之勢。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約如處子,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可比擬。蓋色之美者惟海棠,視之如淺綠外英英數點,如深胭脂,此詩家所以難為狀也。
想想,蘇東坡出生於四川,他對盛於蜀的海棠有深入的了解與特別的喜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我們再從他的另一首海棠詩來看:
東風嫋嫋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裡很直接地道出了他對海棠的痴迷。也難怪他在這個「地瘴蕃草木」的黃州山野,於漫山粗俗的桃李之間,一眼看到了來自故鄉的高貴花朵,會驚訝得猛揩病眼了。
在〈定惠院海棠詩〉中,一開始,蘇東坡還以「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冰盤薦華屋」,來安慰「苦幽獨」的名花。然而,當他想起了自己身為逐臣的身分,竟然與這株海棠如此類似,終不免有「天涯流落俱可念」的深深感嘆。
最後,東坡以不忍見到即將凋謝的海棠作為總結,傷春更傷己,讀來令人感動,卻也不勝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