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 從台北機廠到國家鐵道博物館

文/丹青 |2025.10.24
87觀看次
字級
鐵道文化展區。圖/丹青
組立工廠典藏莒光號餐車。圖/丹青
假日限定的藍皮柴油客車乘車體驗。圖/丹青
柴電工場展示車輛。圖/丹青

文/丹青

位於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的「國家鐵道博物館」(以下簡稱「鐵博」),已於今年七月三十一日正式開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屬於中央三級機關。不同於北門的「台博鐵道部園區」主要展示平面史料,鐵博透過車輛以及軌道的修復,讓民眾可以在園區觀賞各種實體火車及修復展示,也提供典藏車輛的乘車體驗。

從籌備處晉身為正式組織的鐵博,其前身「台北機廠」二○一五年即被認定為國定古蹟。自二○一七年開始修復工程後,逐漸分區開放給民眾參觀。本專欄也曾以〈氤氳時代:國家鐵道博物館員工澡堂〉為題,介紹過第一座被認定為古蹟的員工澡堂。

如今鐵博正式開館,展區更加廣大豐富。但這只是第一階段,占地十九公頃的鐵博共分為四大區、十二個工場,這次主要開放的是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員工澡堂、大禮堂及最精采的柴電工場,其他工場也在陸續整修中。

這階段的動態體驗,是搭乘藍皮柴油客車(DR2303或DR2203),由鐵博東站到鐵博西站,大約六百五十公尺,每日來回各五個班次(須提前預約購票)。之後,修復的各型列車也將陸續加入行駛的行列。

從歷史因緣來看,鐵博前身是清代的「台北機器局」,再到日據時期的「台北鐵道工場」,並於一九三五年遷至現在的台北機廠舊址。二○一三年,因為高鐵通車的動線以及過軌問題,台鐵將機場遷到桃園的富岡基地。原本台鐵只願保留部分地區為古蹟,希望變賣其餘土地償還累積虧損,經過文資人士及民代搶救後,終得以全區保留為國定古蹟,也才有今日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

若從北一、二門進入,可先從行政中樞「總辦公室」參觀起。目前展示歷史的廠長、副廠長室及往昔辦公家具及設備等,並有「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文化中的台灣鐵道史」等展覽。連接總辦公室的「材料試驗所」、「技工養成所」,則化身為教育活動、講座及多功能教室等,可辦理鐵道研習及鐵道攝影展覽。大禮堂的「過去職工生活現地展」,則是以漫畫與模型的形式講述大禮堂兼設食堂的歷史。

鐵道迷必看的「柴電工場」,鐵博在此規畫了〈動力‧火車──柴電工場常設展〉,包含「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與歷史」、「保存與修復」等展區。

「鐵道動力」展區精選了二十四輛經考證修復的典藏火車,可以看到平常難以窺見的柴電車內部,並結合燈光、影音效果、鐵道技術圖面等素材,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尚未開放的「組立工場」,也在十月二十五日前特別展出十一輛電聯車、柴電機車、柴油客車等典藏車輛與骨董機具。

國家鐵道博物館就同火車輪一樣,日益滾動精進,不同時期前去觀賞,都會發現更多不同的面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