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 有「薏」人生

文/林念慈 |2025.07.21
131觀看次
字級

文/林念慈

多年前,中醫為我把脈,說:「妳的文字一定很潮溼,因為滿肚子傷心。」我覺得醫師像詩人,竟以如此詩意的方式,暗示我體內溼氣太重;回家後我打開除溼機,再煮一鍋白木耳薏仁湯,除房屋和身體的溼。

至於心裡的潮,暫時還無法排除。

薏苡,又稱菩提子、鴨母珠、川榖等,除去外殼和種皮後稱為「薏仁」。原產於泰國、印度、緬甸等地,早在西元前兩千年古印度聖典便曾提及。而中國最早見於《後漢書‧馬援傳》:「初,援在交址,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馬援,人稱伏波將軍,領軍南疆時,因交趾的薏苡品質優良,他帶了一批回京當作藥種;馬援去世後,卻被誣陷私帶珍珠,導致家人只能將他草草下葬,朝中亦無人敢相送──此為成語「薏苡明珠」的典故。白居易有詩云:「薏苡讒憂馬伏波。」正是為馬援一嘆。

薏仁的價格不似珍珠,但是食用、藥用價值一樣珍貴。陸游〈薏苡〉:「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炊煮過的薏米,滋味香滑,遠勝菰米;接著以腹腴、項臠、酪三種當紅食材反襯,薏米雖好,也只落得「每以問人人不識」的淒涼處境,詩人以此自喻仕宦浮沉的心境。其實何必將薏苡、珍珠、菰米相較?它們是不同的圓。人也有自身因緣,各享各的福,各受各的累,雖不完美,但一定會有獨特的價值。

另外,華人相信「藥食同源」,據許多古籍紀載,薏仁可溫氣、消渴、消水腫、健脾開胃……。台灣常見的「四神湯」,就是夏日最佳涼補。據傳乾隆皇帝為探訪民情來到江南,而同行的四位大臣擔憂皇上的健康,竟因此累倒;乾隆為其尋覓良方,高人指示「芡實、蓮子、淮山、茯苓」,四人服用後康復,乾隆昭告天下「四臣,事成!」或許因「臣」與「神」的閩南讀音相近,也或者讚其神效,總之四臣高升為「四神」,繼續幫助人類調理身體機能。現代為了減少藥味與成本,則多以薏仁取代茯苓。

少時曾受導師誣陷而失學,歷經波折,多年後才完成學業,但痛苦始終無法「畢業」,那些年恐懼與不甘的情緒,在我身心裡下雨並長出青苔,日子變得又溼又滑;馬援將軍最終得以平反,而我堅信清者自清,接下來我會晾乾記憶,好好滋養自己,過有意思的、有意義的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