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一九四五年八月,台灣脫離日本統治,由國民政府接管,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社會秩序略顯紊亂。
一九四六年,台灣社會氛圍依然沉悶,有人提議應舉辦大型運動會,藉由賽事炒熱氣氛,獲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支持,並頒布〈台灣全省運動會舉行辦法〉,規定往後台灣全省運動會(省運會)每年應舉辦一次,提振運動風氣。
省運會開辦的日期,是由行政長官公署決定,主要為避開中國大陸開辦的大型賽事,藉以增加兩岸運動交流。地點依照規定由台北市與其他縣市輪流舉辦,參加對象包括各縣市專科以上學校、各訓練機關、駐防軍隊,並由主辦縣市安排表演節目,讓現場氣氛更加熱鬧。
九月初,首屆省運會舉辦的消息經過報紙報導,載明將於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市舉辦,當日除了有開幕典禮,還將同時慶賀接收台灣周年。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馬不停蹄展開各種聯繫與籌備工作,以及交通疏導作業。十月一日,省運會組織籌備委員會召集第一次會議,認為當時台北市內部的文教機構還在復原階段,缺少舉辦大型運動比賽的場地,決定向國立台灣大學租借運動場,並且提供資金投入場地整建與布置工作。
籌備委員會為了振奮人心,特別請柯遠芬作詞、蔡繼琨作曲,由兩人合作譜寫〈台灣省第一屆全省運動會會歌〉(運動會會歌),賽前透過電台廣播不斷播放,希望吸引全台灣民眾的注意;同時發送歌本給與會的選手和表演團體,讓他們可以事先練習,以便屆時在會場中齊聲高唱,凝聚和諧氣氛。
只是,這首運動會會歌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對於普遍不識國字、不諳國語的台灣民眾而言,始終存在著一股疏離感。
十月十八日,行政長官陳儀正式宣布十月二十五日為「台灣省光復紀念日」,各級機關與學校休假一天,當天將在台北市舉行首屆省運會的開幕典禮,邀請全台民眾前往現場參觀,一起為台灣運動健兒加油。
十月二十五日,大會開幕當日,各地代表隊伍先後抵達會場,領取運動手冊,了解賽事規則、比賽規則以及注意事項。台灣大學運動場邊的司令台是臨時搭建的,雖然場地較為簡陋,仍然抵擋不了全台灣運動好手的高昂鬥志,尤其場邊還有台北市與各縣市民眾的加油吶喊聲,場內外旗海飄揚,歡聲雷動。
原定上午十點的開幕典禮,延遲了近兩個小時後正式舉行,各縣市隊伍和各單位代表在司儀唱名下步入會場,隨著台灣省交響樂團演奏的樂曲,國旗、會旗先後入場。各方人員就定位後,舉行升旗典禮,放和平鴿、鳴放禮炮,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親臨會場,勉勵全台灣民眾持續努力,鼓勵選手們奮戰到底。
下午一點,開幕典禮結束,隨即按照既定賽程展開競賽。比賽項目有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排球、網球、棒球、桌球、橄欖球等,球類運動中競爭最激烈的,是當年台灣民眾最熱愛的排球比賽,總計有二十四個隊伍競逐榮譽。至於其他賽事,各縣市選手們無不卯足全力,爭取最佳成績。
歷經多日賽程,各項成績出爐,各縣市代表都有亮眼的表現。十一月一日,陳儀親臨會場主持授獎典禮,祝賀省運會圓滿落幕,並表揚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選手,頒授參賽隊伍獎項,尤以地主隊台北市表現最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