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日據時期阿里山林鐵的建設與營運(上)

文/許峰源 |2024.12.25
416觀看次
字級
霧中的奮起湖車站。圖/許峰源
穿行於森林中的紅色身影。圖/許峰源
阿里山鐵道。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台灣橫跨北迴歸線,南北狹長大約四百公里,東西最寬處有一百五十公里,周圍海岸線長度一千一百五十公里,面積總計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海拔一百公尺以下平原占全部的百分之三十一,其餘百分之六十九多為山地。

台灣地勢山多平原少,蘊藏豐富森林資源,林產大規模開發始於日據時期,舉凡林業法令規範、林地生產標準及經營準則都有明確規定。林業機關是林業發展核心,日據時期經歷殖產部、殖產課、殖產局、營林局、農商局等階段,負責機關經常調整,可看出日本重視林產資源開發而委以重任。

初期,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設林務課,擘畫林業開發藍圖。到一八九八年,殖產部調整為殖產課,負責林野資源開發計畫,並肩負起森林調查作業。一九○一年,殖產課改為殖產局,設拓殖課,從事林產資源開發與調查業務。

這段時間,有人發現阿里山山脈蘊藏濃密森林,殖產局得知消息,派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率員查探,留下調查紀錄。這件事情受到台灣總督府重視,力邀東京帝國大學何合鈰太郎與澳籍教授赫夫曼前往勘查,兩人都認為阿里山林木資源豐富、價值高,值得投資開發。

一九○四年,台灣總督府決定開發阿里山森林,為克服高山峻嶺運輸障礙,須設法鋪設阿里山森林鐵路,也就是阿里山林業鐵路。但當時適逢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傾全力投入戰場,因國家財政困難而擱置森林鐵路開發案。兩年後,戰爭結束,台灣總督府正視鐵路建設,委由民營公司藤田組籌畫。藤田組在嘉義設辦公處,隔年完成林產調查與鐵路線勘測,啟動鐵路修築工程。

按照藤田組的規畫藍圖,必須增加更多預算,加上鐵路建設龐雜,最後只完成部分路段。一九○八年,台灣總督府以藤田組資金短絀,難再繼續經營,解除兩者契約,自行打造鐵路,一方面分年償還藤田組鐵路建設費用,另一方面持續鋪設鐵路線,阿里山森林鐵路自此轉為官營。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嘉義站至二萬坪站竣工,阿里山森林鐵路正式通車,成為林木營運的濫觴。

阿里山森林資源豐富,台灣總督府擴大林木開採區域,增加林木生產總量,持續延展鐵路線以敷需求。一九一四年三月,鐵路線延伸到沼平站,從嘉義站到沼平站屬於鐵路主要幹線,全長七十一‧九公里。隔年,延展眠月線到海拔兩千三百四十六公尺的最高點──塔山站。該條鐵路不僅被譽為東亞第一登山鐵路,更彰顯日本治理台灣的強盛實力。

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初期,多是以運載林木為主,隨著伐木事業蒸蒸日上,帶動山腳下嘉義木業蓬勃發展,這座城市搖身變成「木都」。一九一八年起,為便利沿線民眾搭乘,部分貨車改裝成客車,投入客運經營。一九二○年起,採用客運、貨運混合列車輸運,鐵路肩負著平地、山區客貨運輸功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