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天籟】觀心.諦聽:中世紀天籟紐姆

文/陳思儒 |2025.08.20
22觀看次
字級
〈喔!明亮的母親〉是賓根運用音樂繪詞法的代表樂曲。 圖/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圖書館

文/陳思儒

回望音樂歷史的脈絡,德國女性音樂家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 1098-1179)生存於中世紀晚期,正值歐洲社會結構與思想體系逐漸轉型的關鍵期。此時,知識與思想正經歷從教會轉向個體意識的探索與認可,而賓根的音樂手稿,即誕生於這樣的歷史轉捩點。

相關文獻記載,賓根於十二世紀存留至今的珍貴紐姆(Neuma)符號(編按:一種早期的記譜法,出現於五線譜誕生前)音樂手稿。這些手稿中的哥德字體(Gothic Script),曾經是歐洲書寫與思想表達的主流書體,以其結構垂直、聳立及墨跡運筆的筆畫動勢,映現出中世紀神聖秩序與精神體系的形構邏輯。

哥德字體作為音樂書寫載體,非僅具備表象的實用功能性,更是視覺化象徵的文化符碼,凝聚中世紀審美的音樂文化。比如這一幅〈喔!明亮的母親〉(O Clarissima Mater)紐姆音樂手稿,出自賓根譜作的音樂曲集《上天所啟示的和諧之音》(Symphonia Harmoniae Caelestium Revelationum),詩文歌詞與音符交織,以哥德字體形塑的韻致,猶如聖殿建築般,高舉著象徵性的穹頂結構。

這是音樂家對超越世俗之崇高精神的指引與想望,融合當時對於信仰、知識及信念的音樂書寫實踐,讓樂曲交織宛若文字與音聲共舞的視聽畫布。直觀紐姆視覺形象,對應聽覺感知,更能體會賓根以海浪流動起伏之無涯意象,所描繪的深摯情感意念。

於此向內觀心諦聽,這些歌詞詩文不僅是音樂語言的載體,以其墨韻色澤消長,有如暖黃日光灑落而下的樂思意念,也有如朦朧暮色之中的女性個體意識之低迴吟詠。墨色之溫沉深重,非僅承載敘述語意,同時蘊涵精神意念重量。

從神意到人類情感,從天體和鳴至整體文化意識,賓根以哥德字體譜作音樂與戲劇文本,以及文學詩作,正是這些細微筆觸刻痕,彼此共構文字與音聲的雙重書寫。歷史的精神樣貌與思想輪廓於其中悄然勾勒,儼然化為中世紀文化記憶的具象表徵。

隨著文藝復興思潮蔓延至歐洲各地,印刷術的發明與流播,促成書寫形式之遞嬗。而在那個文化轉捩之際,哥德字體也逐漸從實用性的書寫工具,轉化至象徵性的文化遺產傳衍於世。

此刻,我們重新識讀賓根的紐姆音樂手稿。歷經涵泳與演繹、臨摹與傳承,逐頁凝視展讀,每一詩文於紐姆的筆觸墨痕;層層吟詠朗誦,每一紐姆樂句凝結的歷史殘響。傾耳靜聽,其在斑駁色調之中,流轉著女性音樂家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隱幽微音。

而此,女性存在美學的歷史證詞,如此封存於女性音樂家銘刻於紐姆音樂手稿的皺褶裂處,以供我們省思一段已然遠去,卻依然潛行於樂譜書寫之中,餘音裊裊的中世紀音樂文化圖譜景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