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大陳島: 從堅守到撤離(下)

文/許峰源 |2025.02.27
317觀看次
字級
高雄旗津大陳人興建的蔣公報恩觀。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我空軍兵力疲弱,海軍無法長期與共軍周旋,因此早在大陳島浮現危機時,美國的西方公司就已撤離。雖然第七艦隊曾經協防,但美國始終未提供軍事援助,不願意捲入大陳島衝突的漩渦裡。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至十七日,中共出動大批飛機、艦艇攻擊大陳島附近大小島嶼,轟炸國軍船艦。十八日,中共先派飛機轟炸一江山,接著執行陸海空軍聯合作戰計畫,攻占一江山。

一江山淪陷後,大陳島失去屏障,呈現孤立無援狀態,反制共軍攻擊行動猶如困獸之鬥。政府再嘗試爭取美國援助,仍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接受美方建議,共同施行「金剛計畫」,撤離大陳島軍民。

金剛計畫又細分A、B、C三項計畫:A項計畫由美國執行,負責上、下大陳島駐防國軍及裝備的撤離,同時肩負計畫執行期間軍事掩護工作。B、C兩項計畫由國軍執行,前者包括大陳島附近漁山島、披山島的撤離與運輸工作,後者是撤退上、下大陳島政府機關、海軍等機構人員。

二月八日至十三日,經國軍與美軍聯合作業,大陳島與周邊島嶼軍隊和居民順利撤離,完成金剛計畫,卻遺漏了南麂島。二月二十四日,國軍獨力執行「飛龍計畫」,隔日完成南麂島撤離工作,結束大陳島及附近島嶼遷台行動。

政府撤離大陳島及周邊島嶼,宣告撤軍移防,乃是為了確保台灣、澎湖安全。後來在美國援助下,台灣各地興建了三十五個大陳新村,提供大陳島遷台民眾居住,其分配以工作屬性為原則。原在大陳島捕魚維生的居民,安置在高雄、宜蘭、花蓮、台東等鄰海區域,從事農耕工作的集中在屏東,以商販為業的分配在台北永和,至於少數擁有釀酒專業的便分配到南投埔里。

起初,大陳島居民雖然有美援協助與政府的照顧,但因語言隔閡,加上異鄉環境與文化認同差異,生活仍充滿各種荊棘與挑戰,必須順應時勢融入台灣,戮力打造新家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