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旗津大陳人興建的蔣公報恩觀。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我空軍兵力疲弱,海軍無法長期與共軍周旋,因此早在大陳島浮現危機時,美國的西方公司就已撤離。雖然第七艦隊曾經協防,但美國始終未提供軍事援助,不願意捲入大陳島衝突的漩渦裡。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至十七日,中共出動大批飛機、艦艇攻擊大陳島附近大小島嶼,轟炸國軍船艦。十八日,中共先派飛機轟炸一江山,接著執行陸海空軍聯合作戰計畫,攻占一江山。
一江山淪陷後,大陳島失去屏障,呈現孤立無援狀態,反制共軍攻擊行動猶如困獸之鬥。政府再嘗試爭取美國援助,仍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接受美方建議,共同施行「金剛計畫」,撤離大陳島軍民。
金剛計畫又細分A、B、C三項計畫:A項計畫由美國執行,負責上、下大陳島駐防國軍及裝備的撤離,同時肩負計畫執行期間軍事掩護工作。B、C兩項計畫由國軍執行,前者包括大陳島附近漁山島、披山島的撤離與運輸工作,後者是撤退上、下大陳島政府機關、海軍等機構人員。
二月八日至十三日,經國軍與美軍聯合作業,大陳島與周邊島嶼軍隊和居民順利撤離,完成金剛計畫,卻遺漏了南麂島。二月二十四日,國軍獨力執行「飛龍計畫」,隔日完成南麂島撤離工作,結束大陳島及附近島嶼遷台行動。
政府撤離大陳島及周邊島嶼,宣告撤軍移防,乃是為了確保台灣、澎湖安全。後來在美國援助下,台灣各地興建了三十五個大陳新村,提供大陳島遷台民眾居住,其分配以工作屬性為原則。原在大陳島捕魚維生的居民,安置在高雄、宜蘭、花蓮、台東等鄰海區域,從事農耕工作的集中在屏東,以商販為業的分配在台北永和,至於少數擁有釀酒專業的便分配到南投埔里。
起初,大陳島居民雖然有美援協助與政府的照顧,但因語言隔閡,加上異鄉環境與文化認同差異,生活仍充滿各種荊棘與挑戰,必須順應時勢融入台灣,戮力打造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