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成立,象徵中國數千年帝制走入歷史。 圖/123RF
文/許峰源
距今一百年前,也就是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成立,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帝制走入歷史。故宮博物院典藏中國歷代文物與皇室珍貴收藏,立即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國內外人士無不企盼能夠親臨紫禁城,一睹風采。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諸省淪陷,華北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文物裝箱運往南方避難。只是,文物數量龐大,經過許多機關協助,才順利將五批文物運抵上海。然而這些文物置於上海並非長久之計,故宮博物院於是規畫在南京興建館舍,作為典藏處所。
故宮文物暫存上海時,國民政府接受英國邀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下簡稱「倫敦展」),委由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中央研究院、北京圖書館等單位提供約一千件展品,集中後送往倫敦展示。挑選文物參加倫敦展,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在國外展示珍貴文物,這項中外文化交流乃一大盛事,自是格外轟動。
這場盛會源於一九三四年,英國籌畫隔年在倫敦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希望透過展示中華文物,增進歐洲國家與中國藝術與文化的認識。國民政府決定參加這場盛會後,由教育部長王世杰主持倫敦展籌備委員會,統籌大小事務。
當故宮文物將參加展覽會的消息公布後,中國文化界、教育界出現正面支持、反對抵制兩派聲音。支持者認為,國民政府參與該項國際性活動,可藉機宣揚中華文化,應該極力促成;反對者則擔憂,故宮文物運往國外展示,倘若途中遭遇不測,不僅無法挽救,更難以求償。在此氛圍下,有心人士散播謠言,宣稱國民政府允諾參展,乃圖謀將故宮文轉賣至其他國家,從中賺取暴利,中華瑰寶將一去不返。
倫敦展籌備委員會為昭公信,從一九三五年四月起在上海公開舉辦五周文物預展會,讓國人先睹為快,並仔細檢視這批將運往英國的文物。六月,故宮文物從上海搬上英國軍艦運往英國,抵達倫敦後,隨即在多重保護下運往展館布置。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正式開幕,展示的中華文物來自十五個國家,也見證了晚清以降中華文物大批流散海外的情況。
倫敦將展示故宮文物經英國報刊報導,吸引許多歐洲人士前往會場一睹風采。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倫敦展落幕,故宮文物由英國郵輪運返回國,在英國軍艦護送下順利抵達上海。六月,這批前往英國展示的文物經過整理,在南京對民眾公開展示,確認皆完好無缺,以杜眾人悠悠之口。八月,南京朝天宮文物保存庫房落成,故宮博物院暫存上海及赴英展示文物,全部移往南京存放。
故宮博物院首度海外展示,吸引了大批人潮,許多國家爭相邀請故宮文物前往各國展示。一九三五年九月,美國為慶賀首任總統華盛頓在紐約宣誓就任一百五十周年,計畫於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舉辦「紐約世界博覽會」,除邀請國民政府舉派代表參加,並徵求故宮博物院等機關提供文物展示。國民政府在穩固雙方邦誼的考量下,決定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並由教育部成立籌備委員會,經討論後,決定選送故宮博物院、北平古物陳列所文物赴美展示。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對華展開攻勢。八月,上海遭日本軍機轟炸,南京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深懼朝天宮的故宮文物遭戰火波及,考量分散風險,決定分三路將南京文物送往大後方,西遷文物分別存放在貴州安順華嚴洞、樂山安谷鄉大祠堂以及成都峨眉。而國民政府鑒於戰況激烈,須集中全力抵禦日軍,故宮博物院也忙於西遷後文物安置作業,決定放棄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停止文物運往美國的籌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