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觀光與保育 玉山國家公園的成立與發展(上)

文/許峰源 |2025.04.23
214觀看次
字級
玉山國家公園為台灣首座山岳型國家公園。圖/許峰源
塔塔加遊客中心附近的獼猴。圖/許峰源
台灣高山景緻隨四季變化展現多樣風貌。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一八七二年,全球首座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即聞名的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美國設立國家公園的目的,在於保育自然生態,隨後美洲及歐洲各國紛紛仿效,也引起日本的關注。

台灣設立國家公園,起源於日據時期。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領有台灣,為了掌握各地資源,從南到北展開山林原野大調查,發現玉山高度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遠超過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的三千七百七十六公尺,遂由明治天皇命名為「新高山」;一九二三年,又將三千八百八十六公尺的雪山,取名為「次高山」。在此期間,台灣總督府已架設縱貫鐵路和東部鐵路線,除提升火車的客貨運輸效能,更大力推廣旅遊事務,開始關注國家公園的設置,希望能為台灣觀光業帶來新契機。

一九三三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委員會,著手調查和研究工作,將台北大屯山、次高太魯閣以及新高阿里山劃為三座國家公園預定地,並觀察鵝鑾鼻熱帶景觀是否列入其中。為了持續推展該項工作,台灣總督府又成立國家公園協會,召集專家學者負責研究調查及推廣作業。

至一九三七年底,台灣總督府公告即將設立三座國家公園:「大屯山國家公園」位在台灣北端,是三者占地面積最小的;「新高阿里山國家公園」包括玉山及阿里山山脈,涵蓋玉山主峰及鄰近高山,是三者地勢最高聳的;「次高太魯閣國家公園」包含雪山山脈及太魯閣地區,涵蓋範圍最廣闊。然而,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將全部資源投入南洋戰場,台灣國家公園的設置工作遂被迫中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政府將新高山易名為「玉山」,許多民間團體陸續建議頒布國家公園法規,設立台灣國家公園。當時,政府視反攻大陸及推動地方建設為要務,未顧及國家公園之設置,等到後來為推動觀光旅遊事業,吸引國內外觀光人潮,才開始構思國家公園的設置,並研擬國家公園相關法規。

一九七二年,趁著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成立一百周年,政府為了保護台灣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提供國民育樂和研究的場域,頒布《國家公園法》,成為國家公園設置的準繩。籌備階段,原本決定將「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為首座國家公園,但後來出現大轉折;一九八四年,「墾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成為台灣首座國家公園,以保育陸地與海洋生態多樣性及熱帶原始林景觀為其核心工作,更成為全台灣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一九八五年四月,「玉山國家公園」成為台灣第二座國家公園,涵蓋南投、嘉義、高雄及花蓮等行政區域,陸域面積廣大,也是台灣首座山岳型國家公園,三千公尺以上高山超過三十座,占全台灣百岳近三分之一。園區景緻隨四季變化展現多樣風貌,夏天有壯闊雲海繚繞山巒,冬天常有白雪覆蓋,宛如置身銀白世界;加上海拔高低落差,副熱帶、溫帶及寒帶的不同林相,孕育了許多特殊的動、植物,如帝雉、台灣黑熊、玉山扁柏、玉山杜鵑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