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稚川丹竈:羅浮山下的故事

文/宋玉澄 |2025.08.22
41觀看次
字級
沖虛古觀以青石砌成的稚川丹竈。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這首〈惠州一絕〉,常讓粵人引以為傲──連遠在四川的東坡居士都想來認老鄉。

人們讀這首詩,常把重點放在嶺南或荔枝,卻少談開頭的羅浮山。

據《後漢書‧郡縣誌》記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其名正式見諸文字記載,始於漢代陸賈〈南越行記〉:「羅浮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

羅浮山自古以來,就有「百粵群山之祖」、「蓬萊仙境」之稱,在道教被尊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佛教更稱其為「第一禪林」。顯見,羅浮山不僅以眾多水果出名,更是佛、道名列前緣的殿堂。

而談羅浮山,就不能不提到自號抱樸子的葛洪。

葛洪兩度在羅浮山修道煉丹、行醫救人,最終在此羽化的事蹟,衍化出許多民間傳說。《廣東新語》、《博羅縣誌》、《羅浮山志會編》等均曾提及,他在羅浮山採藥、洗藥、煉丹、建庵,現今仍有洗藥池、稚川丹竈、沖虛古觀等古跡,對當地有著深遠影響。

就連晚後約七百年的大文豪,自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的蘇軾,均受其影響。君不見:「東坡之師抱樸老,真契久已交前生」、「欲從稚川隱羅浮,先與靈運開永嘉」,蘇軾不但想拜葛洪為師、歸隱羅浮,更覺得兩人前世已相識相知。

一○九五年,蘇軾貶謫惠州,在未抵達惠州城之前,特地在博羅棄舟,登羅浮,入沖虛古觀拜謁葛洪像,並留下了〈稚川丹竈〉墨寶(葛洪字稚川,故穎川丹竈即葛洪丹竈);遺憾的是,原跡在明末清初兵禍時散失。

如今,在沖虛古觀的右後側仍有一座稚川丹竈,用二十四條青石砌成。青石基座上,分別刻著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八卦符號,周圍還有珍禽瑞獸和琪花瑤草,四角有雲龍浮雕,竈頂懸一葫蘆,造型典雅奇特,充滿道家風味。正面「稚川丹竈」四個大字,是由清朝廣東督學使者吳鴻書寫、補建,迄今算來也有兩百六十餘年的歷史。

這座稚川丹竈,除了是一件古蹟,也為葛洪與蘇軾在羅浮山的連結佳話,提供了一點證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