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國度:從人氣變現到掌握影響力,網紅如何造就自媒體盛世》
圖/行路出版提供
文/歐尼爾
公元兩千元左右,各種部落格平台紛紛問世,只要幾分鐘便能建立部落格,我們從媒體消費者變成媒體生產者。在部落格出現之前, 如果我們想跟大眾分享想法,必須通過層層關卡,才有機會出書或文章出現在報章雜誌上,但部落格的風格、主題、內容由自己掌控。
美國開始有政治記者因寫政治評論文章成為第一批有大量線上讀者的部落客,還有公司順勢協助部落客在自家網站販售廣告,廣告收益能讓部落客挖角其他記者,最後轉型成媒體公司。隨著部落格因擴大編制,愈來愈像媒體公司,傳統媒體也開始邀部落客加入擔任記者和寫手。
部落客時代使得全職母親可以透過文章,在網路上結識其他親子部落客,這群年輕媽媽利用部落格變現,廠商向部落格投放廣告,部落客從她們推薦的商品賺取佣金,她們是第一批在網路上將自己商品化、最早發文曝光自己生活,並藉此營利的人,這樣的策略直到今天都還適用。
尋找下個流量密碼
臉書(Facebook)早期靠著網羅厲害科技人才、快速推出新功能,超越當時的社群媒體領跑者MySpace,幾百萬人樂於上網互動,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無意間讓無數使用者成為彼此較勁的創作者。
iPhone的誕生將網路從電腦釋放出來,部落格的能量被導向速度更快且又能移動的媒介,推特(Twitter,現已改名為X)效法臉書的動態更新與簡潔介面,推出開放模式,讓用戶「追蹤」感興趣的對象,時尚界、少數明星開始使用推特,他們的推文呈現個人真實的一面,吸引更多粉絲追蹤,開始有人意識到社群媒體是一種能改變影響力運作和名氣的方式。
Instagram誕生時,容易操作,用戶還可將它連接臉書、推特等帳號,加上當時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最看重照相品質,Instagram的濾鏡能產出美感的圖像,歌手小賈斯汀是初期用戶,他每次貼文都引起流量海嘯,臉書不知如何應對後起之秀,就乾脆花錢買下它。
此時社群媒體屢屢引領文化風潮,各家平台都希望能擁有更多內容創作者來創造更多流量,後期爭相推出直播、影片服務,想藉此留住用戶與吸引新的使用者。
影片應用開啟新盛世
YouTube被Google收購後,率先推出合作夥伴計畫,協助網路創作者從自己產品獲利,因公司認為這群創作者一開始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已創作出很棒的作品,如果再擁有一些資源,一定表現得更好,而臉書還付費請創作者、頂尖YouTuber在臉書發表獨家內容,想和來勢洶洶的抖音(TikTok)一較高下。
很多人以為是科技巨頭推出的工具改變了世界,其實只對了一半,從歷史爬梳至今,是無數個素人用這些軟體不斷創造優質內容,攫取了大家的注意力,改變了這些工具原先的創立初衷,重新定義工作性質、名氣與娛樂方式,這些創作者懂得把握住飛速成長的網路世界帶來的新機會。
身處網路世代數十多年,網路仍不斷以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種種。而網路同時也助長霸凌、假新聞、種族與性別偏見、為了流量惹事生非等負面影響,甚至科技巨頭有竊取民眾隱私的風險。我們能做的,是汲取過去20年的各種教訓,重塑線上與線下生活,協力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