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踏查】 松園別館:從軍事到藝文

文/林堯 |2025.07.29
155觀看次
字級
生態池周邊為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展演舞台。圖/林堯
未完成的手水缽成了投幣祈福的許願池。圖/林堯
松園別館主建築原作為辦公及住宿之用,現為展覽空間。圖/林堯

文/林堯

看到花蓮松園別館照片,一棟二層的洋樓老建築,隱藏在一片蒼鬱綠影間,就像風景明信片一樣迷人。直覺應是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絕佳地點,也是逃避暑熱的極好去處,於是決定前往一遊。

想到板橋林家花園和霧峰林家花園,以為這樣的景緻必定也是達官貴人或仕紳名門的舊宅邸。踏入別館不久,瞥見主建築右側不遠處有個地下防空洞入口,立刻明白並非如自己原本所想。

建於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的松園別館,舊稱「花蓮港兵事部」,為當時日軍在花蓮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兼高級軍官休憩場所,也是徵兵單位。因為松樹參天(目前仍保有三十一棵一九二一年渡海來台的琉球松)、環境清幽而得此雅名,讓人很難跟軍事單位相聯結。

之所以將如此重要的軍事設施建在美崙山丘上,主要因當時花蓮是日軍重要的軍事補給站,戰略地位顯著,既可眺望整個花蓮港與太平洋,具備極佳的軍事觀測視野,也能嚴密監控海上動態。

二戰中後期,日本戰事開始出現頹勢,並實施「神風特攻」戰術。傳言,從台灣東部出發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出征前,就是在松園別館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在此享用最後一餐後,便飛向了茫茫大海。

一九四七年,松園別館交由陸軍總部管理,初期成為美軍顧問軍事團軍官休閒會館,之後又成為行政院退輔會的招待所。此一時期,松園遠離戰火喧囂,成為一處相對平靜的休憩所,靜靜看著時代變遷。

歷經數十年的沉寂,松園逐漸被世人遺忘,一九九六年還差點落入財團之手。後經地方人士積極搶救,才順利保留,並在二○○○年由花蓮縣府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二○○一年,藉由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推動,花蓮縣府開始與民間合作,著手修復並開放為文化園區。松園別館終於解開神祕面紗,以嶄新面貌面向世人。

整修期間,由於軍官自裁傳說,加上園區長年荒廢,滿布陰鬱之氣,民間盛傳這片松林台地為鬼域之所,故而原本預定在一樓長廊邊仿照日本神社設立「手水缽」,讓入園遊客淨身。不過尚未打造完成,許多遊客誤將它視為許願池,投擲硬幣祈福,後來也就將錯就錯,未做變更。

如今的松園別館委由廠商營運,轉型為藝術展覽與文化活動場域,不定期舉辦藝術創作、手作市集、文學講座,還有每年十一月的「太平洋國際詩歌節」,讓此地成為藝術家與文人的交流平台,變身為花蓮重要的歷史及人文空間。

歲月更迭,松園別館從軍事要地轉變為文化據點,歷史痕跡與現代藝術交錯並存,不只是一處典雅的觀光景點,也是一個承載歷史的紀念地標。它的存在,不僅為緬懷過去,更為啟發未來。

遊走其中,除見證歷史的延續與蛻變外,也不禁思考:戰爭時期的殘酷無情與和平時代的靜謐安詳,是否只在一念之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