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青銅峽一○八塔時發現的黏土擦擦與佛塔模型,現藏於寧夏博物館。圖/維基百科
西夏博物館館藏擦擦。圖/維基百科
文/赫連擁
「擦擦」是個外來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對應藏文的史籍,因此被認為是藏語音譯,專指一種手工脫模用以供養的小泥佛或小泥塔塑像,俗稱「脫佛」或「脫塔」,唐代稱「善業泥」,宋代稱「模合樂」,印度稱「法舍利」。根據《大唐西域記》的描述,這種塑像「香末為泥,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
每年正月六個齋戒日所舉辦的「印沙佛會」,是古時藏傳佛教信眾製作擦擦的「旺季」。印沙佛會源自印度,南北朝時傳入敦煌,盛行於唐,延續到宋初時還年年舉辦。有關敦煌印沙佛會史料記載頗多,是一項修行兼供養的大型民間活動,莫高窟內更有數以萬計的實物可見。
法國吉美博物館現藏有一塊帶把手的雕佛木板,刻有如來佛盤坐於蓮花座上結手印說法、背後有火焰紋光芒圖案,長寬十多公分,年代約在十世紀,據考證就是專門用來「印沙」的模具。
印沙佛會多選在海、河沙灘附近舉行,其流程通常是先設置壇場,擺上香花、佛食,接著進行祭拜和散食,隨後念誦《印沙佛文》。而參與法會的信眾們就在誦經聲中持佛印板或塔印板,在沙上壓印出佛、塔的形象,或是製作擦擦。
製作擦擦並不需要美術雕刻功底,廟方會供應模具,參與的信眾只需將軟泥或黏土等填充物壓入,脫模出小佛像小佛塔,接著風乾定型,比較講究的則會窯燒上色。佛塑與泥塔高五到十公分不等,也有比較具創意的,將一種或多種模子連續壓印排列在泥板上,形成罕見獨特的大型擦擦。
這個僧俗共襄盛舉的儀式,通常會持續一整日,白天在戶外,夜間則轉移到寺廟內。親手脫模一尊佛塑或佛塔的過程,象徵建造了一尊佛或一座塔,對沒有出家的信徒而言,是不可言喻的特別經驗。不僅積攢善業功德,並可視作消災祈福的聖物,還能將其奉獻、裝藏在佛像及佛塔內,提高靈氣。
西夏時期的擦擦出土數量頗為驚人,可以想見當時的活動盛況。佛會結束後,燒製完成的小佛、小塔會就近送入莫高窟供養,其中又以素面擦擦占絕大多數。除供養於石窟佛龕外,也有堆積在空曠野地供路人供奉膜拜,有點累似今日之「裝置藝術」。
除此之外,建一座舍利塔,也是辦法之一。將成千上萬的脫佛、脫塔集中,裝藏塔內,每一尊都代表了佛的舍利。西夏是個多塔的民族,考古界至今不斷新發現遺址殘垣,因而也不能排除,有些佛塔極可能是因為信眾過於熱情翻製、貢獻擦擦衍生而來。
《大唐西域記》中的〈勝軍故事〉,記載了一位在西印度活到百歲的「剎帝利」(印度種姓階級的王公貴族),於三十年間脫塔達七千萬尊(「七俱胝」,唐代時翻譯成七億),且每滿一千萬尊,便集結成一座大塔盛修供養──換算一下,每天平均得完成近六千四百個擦擦,才能有此成績,而所用的泥巴,不知能移走多大一座山丘?
那時若有金氏紀錄,這位「脫塔狂人」,應該有望成為史上製造最多擦擦的供養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