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黃振裕
「趕快把早餐吃完!」是每天一早上班的叮嚀。鄉下小學,班上才八個小三娃,僅有兩個在家吃完早餐再上學,其餘就天天帶早餐到校。叮嚀他們快吃早餐,是我一早工作的開始。
「小玉,快吃早餐!」「我不想吃!」小玉一臉無奈;「啊?阿哲,你的早餐只有番茄?」阿哲點點頭:「小宸,你帶的饅頭都快跟頭一樣大啦!」「小希,怎麼又吃吐司餅乾?」而幾乎天天遲到的阿喬常抱怨:「媽媽只給我喝一小瓶牛奶,我好餓!」「老師,我阿祖天天買包子,都膩了。」小依說出心底的無奈,也引發了小玉的共鳴:「對啊!我阿媽也是,天天一樣,一點都不想吃。」
原來,幾乎一成不變的包子、饅頭早餐,是孩子不想吃的主因。
學區只有兩家早餐店,阿祖和阿媽準備的早餐,三天兩頭就是包子、饅頭;阿哲和小希的媽媽常因方便省事,村裡唯一的超商是兩個孩子早餐的來源,阿哲的早餐有時是一塊雞胸肉、一根香蕉或一盒哈密瓜,小希幾乎天天只吃吐司餅乾,儘管奇怪,卻羨煞了其他小朋友。
觀察孩子們的早餐,不是一成不變,就是天天變化卻營養不均。儘管在Line群組上已提供如何幫孩子準備營養早餐的資訊,但年紀大的阿媽、阿祖無法讀取,年輕的爸媽依舊圖方便,都讓我這多事的老師為了讓孩子喜歡吃早餐又能營養均衡而大傷腦筋。
「對!來個交換早餐如何?」這天我跟孩子提出新點子,如此就可以吃到不同早餐。幾乎天天吃包子的依能和小玉舉雙手贊成,其他的孩子們也躍躍欲試,只是問題來了。
「我很想跟阿哲換早餐。」小玉說:「阿哲每天都吃不一樣的早餐,不同的蛋糕、水果,還有其他的……真幸福。」阿哲的早餐人人欣羨,要是每個都想跟他交換,那也很困擾。「要是他不想換怎麼辦?」我說,但阿哲搔搔後腦杓沒表態,倒是機靈的小希想到法子說:「就換一半就好啊!」
「要是有人不想換呢?」阿喬問。我說:「不想換當然就不要換啊!這又不能強迫。交換早餐是自願而且樂意的,願意交換後就不能嫌東嫌西。」既然想要交換,就不可有想占便宜的心態,用體驗不同早餐的期待,也用每樣早餐都好吃的心情交換,才不會又回到早餐吃膩了的厭惡心情,這是我幫孩子做的心理建設。
交換早餐時間一到,我特地帶了三明治,小希帶來一顆茶葉蛋,小玉和依能還是多到吃不完的小包子,阿哲有豆皮壽司,都在家吃早餐的小燁和阿文也都特地帶要交換的吐司和草莓蛋糕,天天遲到的阿喬也早早帶著一瓶牛奶來。小宸堅持吃自己最愛的三角飯糰,不參與交換,也獲得了尊重。
於是,依能用一顆小包子和我交換二分之一的三明治,小燁用一片吐司和阿哲交換一個豆皮壽司,小希的茶葉蛋則和阿文換了一半的草莓蛋糕,再用四分之一的蛋糕和阿哲換一個壽司,阿文的另一半蛋糕則和小玉交換包子,想吃吐司的阿喬用半瓶牛奶和小燁交換……三分鐘的交換時間,十分鐘的用餐時間,一下子,大家都津津有味地把早餐吃個精光。
「老師,我吃了兩樣早餐耶!」小希很滿意,阿喬也滿足地說:「吐司配牛奶的早餐,有一點點飽了。」還有小燁也開心的說:「原來在學校吃早餐這麼好吃!」
閩南話說「濟人好食物」,這回我們不但人多,還交換各式各樣早餐,給孩子一個全新體驗,往後就可比照辦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