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攬勝】雲頂禪林:成都慈雲寺

文/郭詠澧 |2025.03.14
326觀看次
字級
彌勒菩薩殿。圖/郭詠澧
千年銀杏需三人合抱。圖/郭詠澧
雲頂石城遺址。圖/郭詠澧
大雄寶殿。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四川成都近郊金堂縣的雲頂山巔有一座慈雲寺,不僅歷史悠久,還曾是全國著名的佛學院,寺前立有石牌坊,正面刻以隸書「雲頂禪林」。

慈雲寺始建於東漢恒帝年間,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安世高法師(與達摩祖師並列為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海外高僧)到此閉關修行,創建了民間第一間寺院,有「禪源祖庭」、「中華第一寺」之譽。

魏文帝時,邵碩長老重建山寺,名為「清修寺」。慈雲寺先後被受五位皇帝賜封賜匾,唐高祖改名「古天宮寺」,今山門天宮殿上方仍有石刻「古天宮寺」四大金字;後唐玄宗幸蜀時賜名「雲頂慈雲寺」,寺廟僧侶高達三千人,為唐代十大名寺之一,今〈慈雲寺〉金匾仍懸掛在山門殿內。

慈雲寺近兩千年歷史中,曾有十餘次大規模整修,今占地面積六十餘畝,總建築面積約一萬平方公尺。建築風格既融合了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概念,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形成獨特景觀。

全寺共有十殿、四樓、三堂、二園、一坊。中軸線上有山門天宮殿、七佛坊、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聖宮殿、藏經樓、祖師殿;左軸線上有觀音送子殿、關聖殿、鼓樓、羅漢堂、西花園;右軸線上有文殊樓、鐘樓、五觀堂、東花園等。其中,七佛坊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是川西地區現存最完好的文物建築之一。

該寺最大建築大雄寶殿,為懸山式頂石木結構。屋脊上有佛閣及蹲獸,前檐柱上彩繪深雕飛龍抱柱,後檐柱上石刻楹聯,柱額上透雕彩繪人物故事和雙龍戲珠圖。除傘狀藻井與左壁四十七幅彩繪壁畫外,另有十八幅壁畫散繪於他處。大雄寶殿後門兩側各有一株南宋時栽種的銀杏,樹幹需三人合圍環抱;寺內另有兩株已超過五百年樹齡的夫妻樹,姿態非凡,古剎銀杏交相輝映。

慈雲寺中,除了大雄寶殿六十多幅工筆重彩壁畫外,還藏有蘇東坡、黃庭堅、陸游、吳道子、趙樸初及乾隆皇帝等人到此一遊的詩詞題字與畫作,以及張大千書寫的匾額墨寶;另有大量碑刻,如金剛岩壁上著名的〈菩薩戒經碑〉和清代〈聖旨碑〉,精美奪目的石雕、木刻更是不可勝數。

左軸線最前方,有一口南朝梁武帝宮廷畫師張僧繇的洗墨池「瑩碧池」,寺中還有「漢後主劉禪(劉備子)讀書處」等歷史遺跡,皆令人流連忘返。

慈雲寺所在的雲頂山,位於龍泉山脈中段,海拔九百八十二公尺,素稱「金堂第一峰」。山峰有「雲頂晴嵐」勝景,環境清幽秀麗,聞名蜀中;山下沱江蜿蜒十公里,從高處俯瞰,氣勢磅礴。山頂數十畝平坦之地,南宋末年(一二四三)曾在此修築城池,是當時八大山城防禦體系之一,也是川西至今唯一留存的宋元戰爭遺跡。至今仍留存城門、城牆、砲台、軍營、天池等遺址。

雲頂慈雲寺是川西馳名的古剎叢林,距離雲頂山上的古城門僅一公里,有「上朝雲頂,下朝寶頂」之美譽。深秋時節,青瓦紅牆間迎來金黃銀杏,乃最佳觀賞期,值得一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