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 多元藝術大師楊英風及其美術館 文/丹青 |2025.10.10 語音朗讀 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美術館展場陳列作品。圖/丹青楊英風早期版畫作品。圖/丹青楊英風美術館坐落於人文薈萃的台北城南。圖/丹青美術館也陳列楊英風早期創作的漫畫作品。圖/丹青 文/丹青坐落於台北城南的楊英風美術館,算是較小型的私人美術館,規模雖小,因鄰近人文薈萃的南海學園,而有著濃厚的藝術與學術氣息,史博館、藝教館與工藝館等也經常擺置他雕刻的公共藝術品。 事實上,楊英風的景觀雕塑遍布世界,包括紐約、加州、巴黎、東京、新加坡與北京等地,台灣各公園、文教館所、機構廣場,也都看得到他的作品,陽明交通大學、亞洲大學、義守大學等校,更有豐富的楊英風作品典藏,可說是台灣近百年來創作最多元化的藝術大師。楊英風(1926~1997)出生於台灣宜蘭,因父母長年在北京經商,由親友撫養,在宜蘭鄉下的大自然環境中長大。小學畢業後到北京讀中學,體會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影響了他以後的創作風格。之後到日本留學,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在校期間,受到日本現代雕塑之父朝倉文夫和木造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的影響,並對「景觀雕塑」有了初步的認識。後因中日戰爭爆發,他為躲避戰火返回北京,曾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及美術史。暑假期間遊賞大同雲岡石窟,震懾於大佛之莊嚴高偉,自此與魏晉美學、佛教雕刻結下不解之緣。國共內戰期間回到台灣,擔任宜蘭蘭陽女中的美術教員。一九四八年考入師範大學藝術系,受教於張大千、溥心畬等大師。一九五一年,楊英風與藍蔭鼎一同進入農復會《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達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間,他不僅深入各鄉鎮,對台灣鄉土民情、風俗習慣與辛樸的農家生活多有體會,並創作了版畫、插畫、雕塑、水彩、漫畫等鄉土作品,反映其喜好自然的本性。一九六四年,他獲天主教于斌主教之助,遠赴羅馬藝術學院專攻現代雕塑,更有緣進入「銅幣徽章雕塑」的新領域。回台後,隨著經濟起飛,楊英風投入環境景觀設計,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畫,堪稱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其不銹鋼鏡面雕塑,表現出他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人文的關懷,實踐「天人合一」的創作與實驗之理念,所完成之戶外景觀作品多數已成為當地之地標。而這些作品,都融合了他在台灣、北平、日本與羅馬時期所學習的技巧和體驗到的文化意涵。一九七○年,楊英風因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前的景觀雕塑〈鳳凰來儀〉一砲而紅。回國後,各地指名他創作公共藝術或其他作品者接踵而至,然而他仍繼續研究如大理石、不銹鋼景觀雕塑等藝術創新,晚年更投入雷射雕塑的研究。 楊英風一生獻身藝術六十多年,作品超過三千件,涵蓋版畫、速寫、水墨、油畫、攝影、雷射、美術設計、獎座設計、雕塑、景觀規畫與公共藝術等形式,可謂台灣前衛藝術的倡導者。一九九二年,楊英風在重慶南路與南海路口的住家大樓成立「楊英風美術館」,並於隔年成立「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協助美術館典藏其作品,並舉辦國、內外展覽。楊英風逝世後,美術館由其後人繼續經營,一樓販售藝文展品,地下樓則是「楊英風故事館」的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展示楊英風創作史料及歷史紀錄。二、三樓則不定期展出楊英風專題展覽或與其他藝術家交流的專題展,以及人文藝術講座、藝文活動與小小藝術家研習營等推廣活動。二○○○年,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陽明交通大學合作,成立「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於該校浩然圖書館B1典藏楊英風的圖文資料,包括作品影像之照片、創作草稿與過程、日記、書信、公文、獎狀、證書,並出版《楊英風全集》、建置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等,校區裡更有十四件楊英風大型藝術作品,事實上也可算是第二座楊英風美術館了。 前一篇文章 【長期徵文】 下一篇文章 【文化印象】 西蜀財神第一塔 熱門新聞 01快遞4千件新衣 台北佛光人送愛到花蓮2025.10.0402逾850校學生 每天閱讀《人間福報》2025.10.0403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叢林的管理法③2025.10.0404印度生命線快車 治療百萬人2025.10.0405日自民黨選黨魁 麻生握關鍵票數2025.10.0406馬太鞍溪再遇豪雨 恐又成堰塞湖2025.10.0407以軍攔截援助加薩船隊 全球抗議2025.10.0408【印象旅人】盧比安納可愛的水龍頭2025.10.0409【海闊天空】繞一圈瀨戶內 品賞關西文史2025.10.0410美駐陸大使:一中政策不變2025.10.0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化印象】 西蜀財神第一塔【走進大西南】 怒江與怒山【海底射來的光──莊明中2025油畫創作展】 平安進行式【翰墨天地】菩薩就在你身邊【佛門攬勝】中川第一禪林:四川綿陽聖水寺【書藝心語】 山不轉路轉 作者其他文章【走讀城鄉】從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到圓山別邸【走讀城鄉】台灣文學糧倉【走讀城鄉】無圍牆博物館與帽子歌后──鳳飛飛故事館【走讀城鄉】孫運璿紀念館 由安身之所到立命之處【走讀城鄉】望春風、傳族聲、傳萬世──李臨秋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