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書寫鵝毛筆

文/赫連擁 |2025.10.15
44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赫連擁

鵝毛筆(英語:Quill pen),在西方風行超過一千年,起源可追溯到西元6世紀,是中世紀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書寫工具。手抄本、聖經、書信、文學作品及樂譜,以及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與憲法等建國文件,都因有鵝毛筆而得以留存。

製作鵝毛筆多有講究,必須挑選堅硬兼具彈性的羽毛,通常是飛禽翅膀靠近身體的頭5根或頭6根羽毛最為合適。雖然在中文世界普遍稱此筆具為「鵝毛筆」,但所用羽毛卻不限於只有鵝屬鳥禽,包括諸如天鵝、烏鴉、貓頭鷹、鷹、火雞以及隼的羽毛,都可用來製筆。

有點類似我們使用毛筆分大中小楷,以及筆毛材料也有羊毫、狼毫等軟硬之分那樣。特定鳥類羽毛所製作出的鵝毛筆,也因其材料的硬度與彈性,而適用於不同大小粗細字體的書寫。說來,西洋人也有獨屬於他們的「書法」,書寫者藉由削換筆尖,來調整字體大小及其風格表現,這種工藝本身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脫脂硬化 削切筆尖

製作鵝毛筆,羽毛需經過沸水浸泡去除油脂、晾乾,接著拔光或以刀削去羽毛的部分,剩下一端封閉、另一端開口的空心桿(稱之為羽根),再以刀子削尖根部,並切出細小的筆尖裂口。書寫時,將羽根垂直插入墨水中,羽毛天然的中空管道具有毛細管的功能,能使墨水順利吸附及流動。

最早的鵝毛筆都是光禿禿的,到了後來就有人只將手握部位削乾淨,留下所剩羽毛作為裝飾。

鵝毛筆的使用壽命不長,天然羽毛筆尖容易磨損,時不時需要重新削尖,通常一支筆只能用個一兩周。儘管羽毛根管產生的毛細現象具有儲墨作用,在書寫之際仍得頻繁地沾墨,這對於需要快速書寫的場合來說,非常不便。

提升書寫 鋼筆取代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們也開始對書寫效率的要求提升。19世紀初,英國人約瑟夫·吉洛特(Joseph Gillott)發明了鋼製筆尖,將其安裝在筆桿上即可書寫,這就是沾水筆的誕生。不僅線條穩定、堅固耐用,還可大規模生產,價格低廉。沾水筆徹底改變了書寫面貌,讓鵝毛筆從此淡出歷史舞台,成為博物館裡的文物及收藏家的珍品。

雖說鵝毛筆的實用功能已被取代,但作為書寫藝術與文化符號,仍是非常獨特而深刻的一段歷史。現今還是買得到供西洋書法專用的鵝毛筆,寫在紙上,依舊會發出電影裡經常演繹的沙沙聲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