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水筆演變

文/赫連擁 |2025.10.15
42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赫連擁

沾水筆,顧名思義需要蘸取墨水來書寫。它的發明,起自19世紀的工業革命浪潮,金屬製造技術突飛猛進。約在1830年代,英國人約瑟夫·吉洛特(Joseph Gillott)成功製造出可量產的鋼製筆尖,很快取代了在西方風行一千年的鵝毛筆。吉洛特不僅因此成為巨富,更開啟了書寫工具現代化的里程碑。

筆尖替換 踏入現代

最初的沾水筆,筆尖常見以銅或鋼製作,經過切割與壓痕處理,使其能吸附少量墨水,並順利流出,將這樣的筆尖插入特製的筆桿中即可書寫,筆尖磨鈍了則抽出更換。相較於鵝毛筆,金屬筆尖更耐磨損,不必頻繁削塑,且能批量生產,價格便宜。這一革命性的優勢,使得沾水筆在19世紀廣泛普及,成為辦公室、學校與家庭最常見的書寫工具。

沾水筆的影響,不限於書寫。筆尖的彈性及墨線的粗細變化,用來繪製插畫、漫畫乃至藝術創作以及西洋書法都極具靈活性。19世紀的西方插畫家與漫畫家們常用沾水筆繪製報刊插圖;20世紀初,日本漫畫家更時興採用沾水筆創作黑白故事漫畫,筆尖能畫出剛柔並濟的線條,再佐以黑墨或網點搭配,各路漫畫家憑著畫工與創意,透過不同畫風與主題繪製出版各種題材的漫畫故事,沾水筆創作蔚為風潮,「日本漫畫」(Manga)繼而發展成為一個與西洋漫畫截然不同的流派,這小小筆尖在其中功不可沒。

取代蘸墨 書寫質感

就在沾水筆成為日本漫畫家的必備工具同時,它在日常書寫的這塊領域卻逐漸式微。20世紀,鋼筆與原子筆相繼普及,前者方便攜帶且不需反覆蘸墨,後者更以耐用快速取勝,並直接淘汰了墨水瓶,甚至演變到價廉親民。如今,你已極少見一般人使用沾水筆在寫字,但在藝術領域卻依然保有地位。沾水筆線條所表現的質感與控制感,仍具有其他筆具難以替代的魅力。

跨越了兩個世紀的沾水筆,既是書寫歷史中一款過渡的產物,亦又是在藝術領域中續存且獨特的繪畫工具。在數位繪圖日益普及的今天,有漫畫家仍堅持使用沾水筆創作。他們不約而同地鍾愛著金屬筆尖線條留在紙張上的「手感」,那是數位工具無法完全複製的味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