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大夫第外埕仍保有當年風貌。圖/東方奭
正廳懸掛〈中書科〉匾額。圖/東方奭
文/東方奭
大夫第,是古代官吏修建府邸的一種通稱,承載著歷史的印記與時代建築的變革。
位於台中市神岡區社口村的大夫第,又名「社口林宅」、「社口泰孚第」,是一座百年歷史的古宅,門廳內外可見華麗的藝術裝飾,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已成為地方的文化資產。一九八五年,神岡大夫第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也是台中市市定古蹟。
祖籍廣東陸豐的林振芳,生於清朝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其祖先於康熙年間抵達神岡區後,即在此積極墾荒。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彰化發生「戴潮春事件」,為了護衛地方安全,經商致富的林振芳協助清軍圍剿叛亂;後又捐輸財物支援清廷平定貴州苗變,獲頒「中書科」名銜,以示嘉賞。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為因應家族日益增多的人口,林振芳在舊宅附近購置吳張舊宅重修。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林振芳晉升為「同知」(清朝正五品文官職,佐理知府落實鹽政、海防與緝捕盜匪等行政事宜),大夫第也在這年落成,事業與聲望達到了巔峰。
進入大夫第古宅門樓,會先經過一條S形通道,兩側為守衛用的矮牆,是院內獨特的防禦系統。走過約五十公尺通道後,右側即為大夫第寬敞的前埕,左右兩旁翠綠蓊鬱的老樹傳來陣陣鳥啼與蟬鳴,顯得古樸而悠靜。
二進六護龍的合院建築,外觀素雅,紅瓦白牆與卵石牆基的建築樣貌,呈現了典型的客家建築風格。正廳外的步口廊兩側墀頭,有造型生動活潑且罕見的「憨番扛大杉」木雕,彰顯了當時的藝術風格。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台中發生地震,大夫第因劇烈搖晃出現多處損毀,左右護龍及寮房相繼坍塌;修復時,部分改建為日式的平房,之後也拆除了已荒廢的銃樓。目前僅存二進雙護龍,內外埕仍保有當年風貌,前埕則保留了半月池。
台灣現存的大夫第古宅屈指可數,神岡大夫第在四季風雨嬗遞中,至今依然矗立於神岡的土地上,也見證了台灣傳統建築的輝煌與歲月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