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正的禪者而言,在平常生活之中,禪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的。圖/如地
圖/游智光
文/星雲大師
在中國禪宗史上,先有馬祖道一禪師創叢林,繼有百丈懷海禪師立清規於後,留下千年奉為圭臬的制度。百丈禪師並為自己定下一條律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國佛教自此走向農禪的大道,禪從此落實於中國的大地,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禪者的日常生活雖然無所用心,自在灑脫,但是絕對不是放蕩不羈、遊手好閒。許多禪師勤奮參學、素簡守道的態度是令人十分尊敬的,他們不僅在搬柴運水時參禪,連舉眉瞬目都不放過絲毫禪機,如同永嘉大師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禪者而言,在平常生活之中,禪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的。
禪者的生活儉樸,表面看來似乎苦在其中,其實他們的內心世界已經充實圓滿,所流露的神態是自然而然對參禪悟道的一份嚮往與追求。佛鑑禪師一鉢囊、一鞋袋,穿戴多年,百綴千補,仍然捨不得丟棄。有人勸他更換新的,他說︰「這些東西,自從我出夔關以來,至今僅用了五十年,怎麼能夠半途棄置不要呢?」
禪者這種超然物外、恬淡知足的昇華境界,不正是我們所渴求的嗎?因此我們要從日常生活去體悟俯拾即是的禪意,然後把體悟所得的禪悅化為生命昇華的動力。
二、從矛盾的語言裡看禪的世界
從禪者日常生活的世界裡,可以證悟昇華的生命,但是如何在禪師們的對話語句之中,去透悟禪的境界呢?
我們常常感覺到禪師的對話是風馬牛不相及,顛倒錯置。比如你問禪師︰「這朵花如何?好看嗎?」他可能回答︰「快要下雨了。」你問他︰「吃過飯了嗎?」他會告訴你︰「啊!那裡有人餓死。」你問他︰「佛法大意如何?」他或許會如是說道︰「吃飯、睡覺而已矣。」他這麼一答,簡直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覺得禪者盡在答非所問,不知所云。
其實不然,他們不但沒有答非所問,反而是切中玄機。嚴格說來,兩個沒有共同經驗的人是極難聲氣互通的,對於一個沒有見過山水的人,費盡口舌為他描述山水之情,儘管維妙維肖,也只是對牛彈琴,白費功夫罷了。同樣的,對一個沒有禪悟經驗的人談禪,更是如同蚊子叮鐵牛,浪費唇舌而已。雖然如此,禪師還是要說,因為說總比不說來得實在,而這正是禪的妙處,也是禪者的慈悲。
譬如有位禪師說︰「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又說︰「懷州的牛吃草,益州的馬腹脹。」乍看之下,一點也不合常理、不合邏輯,但是如果仔細去參究,處處都是增廣智慧的禪機。一般人的觀念,物是物,我是我,物我彼此對立,縱有關係也是相互的。這種觀念完全起源於分別、對待的心識活動,根本不是究竟真理。
由這種邪見衍生的糾執,常常會造成一些無謂之爭,意氣之鬥。禪師卻早已剔除差別心,從覺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萬物在他們看來,沒有物我的分別,內外的不同。這種融和的境界就是生命的昇華。
所以,我們要能從禪師們的矛盾語句當中,去發掘智慧之花,進而提升生命的境界。
證悟自性 動靜一如
傅大士有一首禪詩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詩看起來完全不合情理,不切實際,但卻是從禪師的證悟自性之中所流露出來的智慧。禪雖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是從禪詩裡,可以體會到禪師證悟世界的意境。
其實這整首詩就是矛盾的調和,單從「空」字解說,便已蘊含了一切萬有,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禪師的智慧中,空是一切萬有的來源,宇宙不空,便不能覆載萬物;心靈不空,如何包容三千?
禪師說「空手把鋤頭」,事實上空手把持的豈止是一把鋤頭,而是整個宇宙三千、法界虛空,由此可見禪師的包容之心。「步行騎水牛」是一種悠然忘我、逍遙自得的境界。心為物繫,乘坐在豪華的轎車上仍然不能自在;心無磊塊,騎牛、步行是一樣的徜徉快樂。「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通常一般人會認為流的是水而不是橋,這種心態根源於差別的觀念,我們的心有了差別,所以外境有動靜、內外,乃至大小、上下的種種現象產生,而禪師的境界是動靜一如、內外合一。
內外、上下等任何糾執,完全起自於我們差別、對待的心識,而這種心識活動,卻存乎「一念之間」。其實裡裡外外的人來人往,都是整體共存的。我們唯有從禪師矛盾的語句中,去勘破紛紜虛妄的表象,根除我們的分別心,不為風、幡所動,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有一個沙彌滿懷疑慮的問無名禪師道:「禪師,您說學佛要發心普度眾生,如果一個壞人,他已經失去了人的條件,那就不是人了,還要度他嗎?」
禪師沒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個「我」字,但字是反寫,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顛倒。
禪師問道:「這是什麼?」
沙彌:「這是個字,只是寫反了。」
「什麼字呢?」
「一個『我』字!」
禪師追問:「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
「既然不算,你為什麼說它是個『我』字?」
「算!」沙彌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個字,你為什麼說它反了呢?」
小沙彌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禪師:「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說它是『我』字,又認得出那是反寫,主要是你心裡真正認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識字,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只怕當人告訴你那個是『我』字以後,遇到正寫的『我』字,你倒要說寫反了。」
禪師又接著說:「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於你須識得人的本性,於是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仍然一眼便能見到他的善惡,並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愈是汙泥,愈可長出清淨蓮華;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謂善惡正反,只在一念之間。「善惡是法,法非善惡」,從本性上看,沒有一個人不可度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