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演集─人生與社會 佛教的政治觀 4-4

文/星雲大師 |2025.07.04
93觀看次
字級
佛教具有教化的功能,對社會病態有著正面的影響,能帶給社會國家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圖/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禪話禪畫‧鳥窠與白居易》。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文/星雲大師

7.不磨人,認真服務:人生本來應以服務為目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有些公務員卻以刁難為能事,磨人為快樂之本。我們應給人方便,因為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所謂「公事門中好修行」,希望我們是個便民利民的社會,而不是擾民勞民的社會。

8.不重稅,持法公正:古人說:「苛稅猛於虎。」公務員不可以苛加重稅,剝削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富有,是國家社會的幸福,唯有人民愈有錢,國家才會愈富有。

9.不嗜酒,端正身心:酒能迷亂我們的智慧,失去理性而侵犯別人。社會有一種風氣,男人如果不會喝酒就不是英雄好漢,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學起喝酒,認為不喝酒就不夠時髦。許多的壞事就在爛醉如泥下發生,許多的悲劇也在酩酊醉意時鑄成,因此佛教在根本五戒中,揭示了不飲酒戒,因為飲了酒,一切的殺、盜、淫、妄都可能會觸犯。

佛經上記載:有一個人獨自喝著酒,沒有美味的下酒菜,突然看到門口有一隻肥胖的母雞,不問主人是誰,便偷來宰殺下酒,犯了盜戒、殺戒。正吃得酒酣耳熱的時候,母雞的女主人找上了門來:「你看到我家的雞了嗎?」

「沒有哇!」犯了妄語戒。醉眼迷矇中,看到女主人姿色不錯,起了淫念,侵犯了對方,殺、盜、淫、妄、酒五戒統統違犯了。

喝酒之人語無倫次,醜態百出,而勸酒的人,強迫別人乾完一杯、再乾一杯,好像非得不醉不歸,看似豪情萬丈,其實是害人害己。

10.不好色,淨潔家門:吳三桂為了李闖王搶走了心愛的寵妾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雖然殺死了李自成,美人重投懷抱,但是吳三桂也因此變成民族的罪人,留下千秋萬世的罵名,色之誤國害民,可謂深遠鉅大。

11.不自私,去私從公:公務人員不可以結黨營私,自私自利,凡事要本著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秉公處理,但求心安理得,無愧於心。成功不必在我,一切利益榮耀歸於大眾。

12.不過勞,保其健康:公務人員應該保持適當的休閒,不可過分操勞,工作一段時間應該安排休假,從休假中調整自己的身心、情緒。有些國家政府已釐訂完善的休假制度,強迫公務員休息,保持充沛的體力精神,擁有強壯的身體,為國家、社會、家庭、大眾做更多的事,走更遠的路。

四、吾人對當今政治的態度

佛教徒對於政治,究竟應該採取積極的參與態度,還是消極的觀望姿態呢?太虛大師「問政不干治」的看法是最客觀中肯,最具智慧見解。大師認為佛教徒應該積極關心國家大事,而不熱衷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

晉道安大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和政治都是眾人之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係,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同理,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興盛。

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早課經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禪師的「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等等,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榮綿長的虔誠祝禱。

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禪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後,曾撰著《興禪護國論》三卷,主張建設三禪院以護衛國家,利益眾生。歷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

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並不意味出國,並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你我自他、方內方外;為政不必高官厚位、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

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並可幫助政治淨化人心,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為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萬刑息於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如果社會大眾人人能夠受持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

梁啟超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如果人人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如果人人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而安和樂利;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諸法無我」的體認,這個社會將是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同世界。

佛教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對社會病態有著正面的影響,這分力量能帶給社會國家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佛教對國家政治能有什麼助益呢?



第一、化導邊遠。

第二、消除怨恨。

第三、知足無貪。

第四、感化頑強。



有時候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朗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於無形;佛教的感恩無願不遂,能夠填補欲望的溝壑;佛教的智慧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為馴良。

佛教理想中的國家政治應該具備以下四點: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

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絕對解脫自由,每一個人都能脫離一切的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制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以道德為前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會

佛教認為社會大眾應該培養隨喜讚歎,包容異己的氣度,從平等法性之中體認諸法千差萬別的實相,彼此互尊互重,互不侵犯,去除同歸於盡、排斥他者的心理,共同創造祥和開明的社會。

(三)取捨合理的經濟

僧團注重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希望我們的國家沒有經濟的壟斷、貧富的懸殊、勞資的對立等社會問題,人人得其所應得,建設民有、民享、均足的社會。

(四)樂觀勤奮的生活

勤奮精進,樂觀進取,事情才能有成,時時不忘耕耘,自然能有收穫。好逸懈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今日我們國家的經濟奇蹟,就是靠全國人民的勤勉工作才有以致之,唯有持著精進的耙鋤,在樂觀的田園上,撒下希望的種子,才能收穫菩提的果實。

佛教與政治既然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彼此之間究竟有何主從、異同的妙趣?以下舉出十二點,作為比較說明:



1.政治是管理眾人,維護社會的團體;

佛教是教化眾生,淨化社會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

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捨的做人。

3.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守分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觀照。

4.政治是護法降魔,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5.政治重視才幹機變,以力服人;

佛教重視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權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佛教是實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線的,曲而求遠,人人平等;佛教是直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政治重視實效通行,即日成辦;

佛教重視遠益利濟,普度未來。

9.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標;

佛教的淨土極樂,是如願往生。

10.政治以財力、軍力治理國家;

佛教以德力、法力輔助國家。

11.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齊家治國;佛教要求人人實踐三皈五戒、四攝六度,以自度度人。



今日佛教徒為弘法利生,對政治不應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相反的,應該更加地積極關心,直下承擔。國家也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政治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