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禪師而言,縱然是龍潭虎穴也可以是參禪的山水地,何必一定要桃源林下;刀山劍樹也可以是法座禪床,何必一定要軟墊敷具?圖/如地
文/星雲大師
唐朝的黃檗禪師,出外遊學時,半路遇見一位深藏不露的高僧,兩人一起同行,走到一處,碰到溪水暴漲,不能過河。黃檗禪師便將錫杖往水中一插,脫去腳靴倒掛在杖頭,然後就地打坐起來。高僧見狀便說︰「過去,過去呀!」
黃檗禪師仍舊坐在原地,面不改色地說︰「要過你自己過,我要在此地休息。」
高僧於是自己渡河去了,行在水中如履平地,涉過水中央時,還轉頭叫黃檗禪師︰「跟上來呀!」
黃檗禪師見他果真自己行渡過溪,大喝一聲說道︰「早知道你是個自了漢,便先斬斷你的雙腿,不讓你過河。」
高僧哈哈大笑地說︰「偉大!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乘法器。」
乍看之下,可能不了解其中的玄妙處,尤其當黃檗禪師惡言相對時,高僧反倒哈哈大笑,讚歎黃檗禪師是了不起的大乘法器。禪的轉機在此,禪悟也在此。黃檗禪師看到眼前居然是一個自利而不利人的自了漢,因此才喝斥他,給他一番提撥。而這位高僧是在天台山證悟得道的大阿羅漢,他故意試驗黃檗禪師的道行,看到黃檗禪師早有自覺覺人、自度度人的器度,因此才稱讚他為濟世利群的大乘菩薩。
從以上一些例子來看,可以知道禪師的矛盾言語,其實是透過禪悟的自性所流露出來的智慧。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他們生活的境界,何止如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地而已?陶潛的心靈境界是澄明通淨的,但是還有「境、我」之分,並且尚有車水馬龍、桃花源地的差別,而禪者的心卻早已根除這種分別意識。就禪師而言,縱然是龍潭虎穴也可以是參禪的山水地,何必一定要桃源林下;刀山劍樹也可以是法座禪床,何必一定要軟墊敷具?有一首詩描寫得好︰
刀山劍樹為寶座,龍潭虎穴作禪床;
道人活計原為此,劫火燒來也不忙。
三、從藝術的生活裡看禪的世界
前面提到禪者生活的藝術化,現在就以禪的藝術生活,來說明禪者昇華的境界。
時下一般住屋,大抵都是高樓大廈,裡裡外外的裝潢格式,可以說十分進步,不但要求新穎堂皇,更講究美輪美奐的藝術化,譬如庭前庭後綠意盎然,立地長窗滿是生趣,這一切無非是藝術化的表徵,也是禪機的運作顯露。禪既然無所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怎可輕易放棄周遭的任何禪機呢?以下從四個層面來說明禪者的藝術生命︰
(一)禪園
日本京都有一間龍安寺,聞名遐邇,前往日本的遊客大多會去參觀。龍安寺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庭園,這座庭園沒有青翠繁鬱的花草樹木,只有十幾塊石頭和許多白砂鋪成,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經過禪者的靈巧設計,深具吸引力。許多人到了這裡,靜靜地坐在玄關上,望著冰冷卻柔軟的白砂,任想像海闊天空的飛馳,翱翔在禪那深曠空靈的世界。
中國有一句老話︰「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靈剎全出自禪者的妙手,峨嵋、普陀、五台、九華四大名山,乃至近代的上海哈同花園,都表現了禪園特有的韻緻,禪園的建築風格,深深影響中國庭園的設計,尤其今日講求美化家園、美化心靈,禪園可以提供我們作為參考。
(二)禪畫
畫,是生命最深沉的靜態表徵,但一幅畫的經營過程卻是動態的。畫面呈現一隻沉寂入定的獅子,但是畫家描摹的過程也許不知看盡多少獅子或動或靜的情狀;畫寧靜大海的沉,和淺灘畢露的浮,畫師可能要費上半輩子的生命,才能捕捉瞬間的生命之光,而這通明的「光輝」,卻是禪者信手拈來,隨機可得的巧思。
譬如,從達摩祖師的禪畫裡,可以意會達摩東來傳法的堅毅精神;從禪師接機傳燈的禪畫裡,可以感受禪者莊嚴慧命的延遞;從煙嵐嶺月的山水禪畫裡,可以清明地勾勒出禪的深邃生命。家中如果掛一幅禪畫,會使室內的氣氛活潑盎然起來。
(三)禪味
禪是有味道的,我們平常對酸、甜、苦、辣各種雜陳百味都十分敏感,但是對禪卻不一定隨時都能「知味」。
唐朝有一位懶瓚禪師隱居在南嶽的一個岩洞,他寫了一首詩︰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世事複雜難懂,撲朔迷離,不如三三兩兩幾塊小石頭來得親切可愛。那種以天為棉被,把地作臥鋪,悠遊山水的生活才是最真摯有味的。哪裡還有閒暇去理睬朝廷君王的事呀!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如同浮雲,生死都已經置之度外,不足為念了,哪裡還有功夫去計較什麼是非憂樂呢?
這首詩傳到天子的耳裡,後果當然不堪設想,當時是唐德宗在位,便派侍衛去逮捕這個和尚。侍衛拿了聖旨尋找到岩洞,正好瞧見和尚在洞裡舉炊,侍衛便在洞口大聲呼叫︰「聖旨駕到,禮敬迎接……」這個懶瓚禪師裝聾作啞,毫不理睬。
侍衛探頭一瞧,只見禪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石頭,火勢愈燒愈熾,煙火瀰漫,整個洞裡洞外黑霧繚繞,熏得禪師涕泗縱橫,侍衛看了告訴他︰「大和尚,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擦呢?」
「我才沒有這個閒空為俗人擦鼻涕呢!」
禪師邊說邊夾起炙熱的石頭,一口吞了下去,連口讚道︰「好吃!好吃!」侍衛見狀,不禁瞠目驚奇,看到他一付津津有味的模樣,也流下口水,一旁說道︰「老和尚,什麼東西這麼好吃?」
這就是味道。侍衛無法如願,只好回廷據實以告,德宗聽了,十分感嘆地說:「如此和尚,真是人間之福啊!」
禪的味道必須細細去品玩,才能體會其中的妙味!
(四)禪詩
歷來有許多涵意深遠、耐人尋味的禪詩,大都是悟道的禪師們對悟境的抒發,每一首詩都表現著圓滿純熟的生命,譬如︰
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這首詩描寫的是我們被光怪陸離的現象界迷惑了,就像蒼蠅迷於紙窗上的光芒,只知一味向前衝鋒,不知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等到幡然省悟時,已經徒費了多少歲月。
描寫回頭人生的寬闊、轉見生命通達的禪詩,在禪師們的語錄中比比皆是,列舉兩首膾炙人口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以及︰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這兩首詩表現禪者恬淡無爭,以退為進的睿智,也流露出禪者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的豪邁胸襟。以其無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以退為進而宇宙莫有能阻擋者,可惜世間的眾生只熙熙攘攘於前進,而不能享受禪者這種退步的本自具足。
另外,朱元璋年輕當小沙彌時,也有一首氣度恢宏的禪詩︰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語氣磅礡雄邁,頗有帝王之勢,朱元璋日後成為九五之尊,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是從各個角度來透視禪師的藝術生活裡所呈現的禪境。禪容易學,但是禪也不容易領會。唯有把平淡、瑣碎的生活藝術化、禪味化,進而昇華成一幅禪的畫、一首禪的詩,才能讓自己徜徉於禪園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