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辦一切事情,都能懂得上下、前後、內外等各種的界線,不逾越,管理自然就能順利。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四法界的管理
佛教講世間一切眾生,有十類: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一法與一法之間都有一個界線,例如:佛與菩薩之間有分界,人與畜生之間也有分界,所以稱為「十法界」。
另外,唯識家講「十八界」,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根是生理的,等於人的神經系統;塵是物理的,指外在的一切環境;識是心理的,能分別、思想。六根、六識、六塵,總合起來有十八個種類,各類之間也都有界線。比方六根,眼睛管看,耳朵管聽,舌頭用來嘗味,鼻子用來呼吸,身體用來感觸,心則用以分別大小、方圓、內外等等。
六塵,即六種境界。在色相上,人間一切諸相各有差別,例如桌子和椅子不同、山和水不同;聲音,有大聲、小聲、好聲、惡聲;香,有好香、惡香;味道,有酸、甜、苦、辣;感觸,有軟、硬、冷、熱。可以說,一切諸法都是有界線的。
六識,即六根對六塵時,所產生的六種對於外境的了別作用,也各有不同的反應。
「十法界」、「十八界」的概念應用在管理學上,主要說明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界線要分清楚,張三不是李四,王二不是趙五,上司不是部下,老師不是學生,甚至父親、母親的角色不同,也都各有各的界線,不能錯亂。就像馬路上有分界線,如果駕駛不按路線行駛,越過了界,就可能釀成車禍;建築上有建築計畫圖,如果工人不按圖建設,房屋超高、超大,越過了界,也是法規所不容。
所以,管理學與修行不同。修行講求平等,一切無大、無小、無是、無非、無相、無我,不計較、不比較,是很高層次的修養,是一種空無的境界,已經超越界線的管理。但辦事就不能不認真了解事物的分界,終究它是世間法,還是要以世間的常理來處理,不能以超越世間的境界同等看待。
論及「法界」,在《華嚴經》裡則講「四法界」:
一、事法界:人在一天當中,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光是會客,面對不同的客人,所談的內容就不一樣,例如:對老師就談教育、對醫生就談醫學、對作家則談文學等等。所以,事裡就有法界,就有分別。甚至一天當中接觸的多少人,他們與我的關係,有的是數十年老友,有的是初交新識,也都應該有界線,要拿捏好分寸。如果你辦一切事情,都能懂得上下、前後、內外等各種的界線,不逾越,管理自然就能順利。
二、理法界:理也有一定的法則,就像桌子不是椅子,碗不是盤子,鋼鐵不是黃金,事物之間各有界線,不能混為一談。尤其,真正的道理要經過公認,得到大家的認可,並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是個人說了就算。例如有很多人歡喜講說道理,卻不一定能獲得人家的認同,甚至覺得他強辭奪理。
因此,道理要說得讓人接受、皆大歡喜,必須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原則上。
三、理事無礙法界:每一件事情,不分大小,都有它的理則理路,有它的前因後果,有它的因緣關係。所謂「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凡所作所為如果都能理事和而融通、和而為一,就容易完成目標。
四、事事無礙法界:在這個世間上,事事物物都互有關聯,就是一個小小家庭的事情,也都與社會有關係,與國家有關係,甚至與世界有關係,可能喧騰到國際上。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宇宙世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如果你能讓錯綜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規則化、條理化,也就事事無礙了。
以上是《華嚴經》四法界的管理,如果你懂得了法界,也就懂得了人間,懂得了處世,還怕有什麼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