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是一首流傳甚廣的民間敘事詩,描寫秦氏美女羅敷,婉拒使君無禮要求,表現其機智堅貞與不畏強權。面對感情觀念日益薄弱的現代,加上折腰事權貴的社會風氣屢見不鮮,羅敷的聰慧與機警,跨越時空喚起我們對於「拒絕藝術」的重視、探索與學習。圖/AI生成
〈陌上桑〉是一首流傳甚廣的民間敘事詩,描寫秦氏美女羅敷,婉拒使君無禮要求,表現其機智堅貞與不畏強權。面對感情觀念日益薄弱的現代,加上折腰事權貴的社會風氣屢見不鮮,羅敷的聰慧與機警,跨越時空喚起我們對於「拒絕藝術」的重視、探索與學習。圖/AI生成
文/蘇珊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樂府•陌上桑》
〈陌上桑〉是一首流傳甚廣的民間敘事詩,描寫秦氏美女羅敷,婉拒使君無禮要求,表現其機智堅貞與不畏強權。面對感情觀念日益薄弱的現代,加上折腰事權貴的社會風氣屢見不鮮,羅敷的聰慧與機警,跨越時空喚起我們對於「拒絕藝術」的重視、探索與學習。
烘托的視角 吸睛的摹寫
全詩三解,亦即分三段。首段自「日出東南隅」至「但坐觀羅敷」,描寫羅敷之美,但不正面言其凝脂之膚,亦不言其巧笑倩兮,卻以說書人口吻開頭,從側面烘托羅敷容貌,對其衣裝打扮極力鋪敘:如採桑籃籠之細巧、髮髻耳珠之明媚、裙襦之華美;又藉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等不由自主的舉動,側寫羅敷之吸引力,甚而旁及他人夫妻的相怨怒,無不敷上一層詼諧的喜劇色彩。
正是整體觀照與細節的側重,把「含蓄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對羅敷美貌的描寫,更多通過細節(如髮髻、耳飾)和旁人反應(使君的驚嘆、耕者的失神)間接烘托,營造一種意境美。
羅敷的美與智慧
第二段從「使君從南來」至「羅敷自有夫」,由前段烘托秦羅敷的光豔照人,轉為對羅敷的內在美描述;由寫百姓對羅敷的喜愛,對照本段使君的不懷好意。本段通過使君與羅敷的對話展開衝突:使君看見羅敷的美貌,有所垂涎而進一步搭訕,提出了想與羅敷「共載」的請求。面對羅敷這樣一個正值荳蔻年華的美麗少女,使君的行為和一般良民百姓的行為截然不同:凡夫俗子將羅敷這位美女視為社會共有的財富,保持審美距離,只停留在觀看欣賞的階段,相較使君進一步想把這種美據為己有,形成強烈對比。
此外,不只平民百姓欣賞羅敷之美,南來的使君也對其驚豔,不言使君為之著迷,而言「五馬立踟躕」,藉側面烘托之筆,描寫驚豔之極致。緊接使君欲邀羅敷共載同車,卻遭羅敷斷然拒絕,不假辭色的回應「使君一何愚」;而「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一句,理由更是充分而正當,表現出羅敷凜然不可侵犯的節操。至此,似乎足以讓使君無言以對,無地自容,如此想當然爾,畫面是否尷尬?話題是否瞬間僵住?漢樂府之傳神敘述如何表現,不禁令讀者有所期待!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餘韻
第三段自「東方千餘騎」至末句,寫羅敷盛誇夫婿之卓絕優秀。詩人先以「千餘騎」對比使君之「五馬」,再鋪寫座騎白馬與配劍之高貴華麗;其次以層遞之法及夸飾口吻,暢談夫婿升遷之快及位居要津、地位崇高;最後,則以夫婿俊秀舒徐的容態儀表,人人誇讚為結語。總此,皆不啻告訴使君,自己名花有主,更藉此突顯使君不如夫君。至於使君是否狼狽不堪、自慚形穢,不得而知,留下餘韻無窮的想像空間,這正是古典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所在!
由於本詩末尾語斷而意脈不斷,戛然而止,並未說明結局為何,其中「使君有婦」、「羅敷有夫」充滿機智與聰慧的問答,為他人留下緩頰的餘地。人際互動、男女社交是否能情理兼備?攏絡、搭訕與婉拒,向來是一個亙古有趣的話題。〈陌上桑〉拒絕的是自己完全無意,對方又具有社會地位的男子,她以一句「使君一何愚」斥責太守,並強調「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婉拒對方的挑逗,表現出對自我尊嚴的堅守。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充分展現了她的智慧與勇氣,也讓這首詩在古典詩歌中獨具一格。如果說古代的美女鑒賞注重內涵的隱喻與群體價值,那麼現代則強調個性化的展現與多樣性的認同,兩者的審美視角折射了不同時代的文化核心與價值觀的變遷,值得現代人玩味。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