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被毀滅 卻不能被打敗 悅讀《老人與海》 文/林淑貞(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 |2025.06.10 語音朗讀 2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AI生成圖/AI生成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海明威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最為硬派的小說家了。他的形貌、作為、閱歷和人生觀,還有文字美學都充滿活力和陽剛,也因此往往帶著生命的殘酷。帶著一絲虛無、幻滅與悲觀的認知,頑強地面對命運,像一幅幅強者的剪影,海明威似乎想創造出這些角色來激勵自己,但終究沒有成功。《老人與海》沒能救海明威脫離苦海,但這部偉大的作品永遠留下來了!文/林淑貞(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是美國著名記者與小說家,生於伊利諾州芝加哥郊區,父親是位醫生,母親熱愛音樂與繪畫。豐富書寫題材的生命經歷海明威十八歲出任堪薩斯城《星報》實習記者,學會文字省淨,形成簡潔寫作風格,也激發小說創作動力。此後又成為《星報周刊》駐歐記者,在巴黎一面當記者,一面學習寫作,記者職務與創作相輔相成。並曾於1941年二次大戰期間,與妻子瑪莎到中國採訪抗日戰爭。豐富的閱歷與旅行,有益開展不同書寫維度。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遠赴義大利前線,二戰時加入美國海軍,有親身參與戰地經驗,才能寫出《戰地春夢》、《戰地鐘聲》等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喜歡旅遊的海明威,二○年代曾移居巴黎,《流動的饗宴》是巴黎歲月的回憶錄;曾旅行西班牙,到普羅旺斯看鬥牛,成就《危險夏日》、《妾似朝陽又照君》等作品;曾經到非洲旅行,出版以狩獵為題材的《非洲的青山》;曾在古巴哈瓦那居住,成就《老人與海》、《灣流中的島嶼》等以漁人為題材的故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可以涵養心性,旅行可以豐富閱歷,二者皆有益生命。而海明威以豐富的行旅經驗,滋養書寫內容的養分,將不同國家、地域的風俗民情,寫成題材迥異的故事,讓我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更寬、更廣的世界,體驗不同的人生。定居哈瓦那期間,海明威完成《老人與海》一書,故事題材根據古巴老漁夫親身經歷寫成報導,後來再改寫成約三萬字的中篇小說。該書甫出版即深獲好評,目前中譯本多達二、三十種,名作家張愛玲也曾翻譯過該書,受歡迎程度由是可知。海明威認為《老人與海》是他最好的作品,事實也證明,1952年出版之後佳評如潮,他於1953年榮獲普立茲獎,1954年榮摘文學殿堂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將寫作推向最高峰。人,不是為失敗而生《老人與海》故事描寫一位名叫聖地牙哥的老人,他住在哈瓦那的小漁村,在連續四十天釣不到魚之後,小幫手馬諾林的父母覺得他是個倒楣的老人,將男孩轉到其他漁船工作。後來,老人更在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任何漁獲時,決定到墨西哥灣流更遠的海域捕魚。究竟第八十五天出發之後,能否釣到大魚翻轉人生?老人深信,成功的人,一定是堅持到最後的人。在和大魚拚搏過程中,心想:「那條魚竭盡全力要對付的,只不過是我一個人。」他告訴自己,必須運用智慧贏得這場比賽。接著,和大魚拉鋸時,他想起昔日和黑人比賽腕力,歷經一天一夜終於完勝,依靠的就是堅持與毅力。現在,既然已經釣到一條不同凡響的大魚,絕對不能讓自己失望,不可為了這條魚而喪失性命,一定要堅持下去。縱使全身傷痕累累,左手抽筋、肩背受傷,右手也被魚線割傷了,他必須忍受這些痛楚和大魚對抗。老人歷經三天三夜奮鬥,終於戰勝大魚,擊退群鯊攻擊,拖著疲累的身子和綁在船邊的魚骸,回到哈瓦那小漁村。滿身疲累與疼痛,證明這一切不是夢境,而是真實的存在。雖然只帶回一副魚骸,然而長十八呎的魚骸卻讓村民們感到驚奇。他告訴自己:「人可不是為失敗而生」、「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活著,是為了不被打敗。堅毅的老人,秉持這樣的精神及堅定的自信,在滄海中孤軍奮戰,這是他成功的箴言。如何面對孤獨的自我老人孑然一身,妻子已死,沒有兒女,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整個故事烘托老人面對孤獨的智慧,有四個層次的翻轉與超越。第一層次是面對他人否定或不理解時,他無所謂的超然氣度,仍然要出航釣大魚,證明自己的能力。第二層次是學會和自己對話。他知道,他無法避免孤單,且必須和孤單共存。世間如此蒼涼,無可改變的境遇銘刻心底,而更多的時候是孤獨面對滄海茫茫、無人可語,他學會和自我對話,排遣孤獨。第三個層次是學會和萬物交友。無人可對話時,在滄海中和偶然飛到船尾的小鳥對話,把小鳥當成朋友,成為生活中一道閃現的精神力量,可以疏瀹心境。第四個層次是轉化孤寂,學會欣賞天地壯麗、華美海景。在大海中和馬林魚周旋許久,放眼海上,竟發現自己如此孤單。然而他立即轉境,欣賞海上雲霞美景,在幽暗海天一色中欣賞綺麗彩虹,別具隻眼地賞平靜海面的奇異波動,歡快地欣賞海鴨身影刻畫在天空背景中。於是,他知道,在海上不會永遠孤單,因為變幻的海景可以填補孤單的感覺。唯有懂得欣賞周邊的美景,才能將自己從無邊的孤寂中,帶進大自然的壯麗世界。人生行旅如舟,在蒼茫人海中,踽踽獨行,學會和自己對話,學會欣賞過眼風花的幻麗海景,才能化解無人可語的孤寂感受;學會轉境,品賞人生風光,才能有不一樣的視野,超越個人的孤獨。寓言人生 人生寓言解讀文學作品最難的是:有時作者會採用晦澀或象徵、隱喻、意象的方式來表述深蘊的意涵,故而文學解讀常因人而異,而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老人與海》這個故事,就是很好的寓言。老人在蒼茫大海與大魚、群鯊奮力拚搏之後,拖回一具長達十八呎的魚骸歸來,這樣的故事,喻示什麼樣的意涵呢? 如果我們藉由老人與大魚、鯊群搏鬥的過程,喻示人生就像一場奮戰,你永遠不知道敵人或對手,或是下一場挑戰,何時何地出現,可是你必定要有決戰的毅力,隨時隨地將自己安置在準備好的當下。人,沒有失敗的權利,只有迎戰的決心。人生,就是一場「英雄歷險」的過程,必須經過出發的準備、歷險的磨難,才能有回歸的欣悅。所有知識能力的涵養,就是為了成就一趟奇幻的歷險,唯有信心、毅力才能決定自己的勝負。就像老人孑然一身,卻憑著想戰勝的決心,面對比小船更大的馬林魚也無所畏懼,充分運用智慧、勇氣與毅力,終能搏殺大魚。最後,雖然只拖回一具魚骸,卻能夠坦然面對一無所獲,這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勇氣,喻示我們曾經參與了一場美好的戰爭。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二》 前一篇文章 冥同萬化、超越逆境的宴遊 悅讀〈始得西山宴遊記〉 下一篇文章 志盡文暢、直而不肆的奏章 熱門新聞 01普中捕手張育豪 挑戰中職狀元2025.06.270229.391 新台幣創3年新高2025.06.2603多倫多跨宗教聯合祈福 祝禱世界和平2025.06.260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4-32025.06.2605【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6知識翻越大山 姊弟返鄉報恩2025.06.2607均衡吃、多運動、睡眠足 活化大腦預防失智症2025.06.2608【獻給動物朋友的詩】看大冠鷲 在天空織一頂隱形的帽子2025.06.2609如是說2025.06.2510社論--切莫誤判中東情勢2025.06.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等待等待再等待! 悅讀〈水牛圖〉這就是一種過癮 悅讀〈狼之獨步〉志盡文暢、直而不肆的奏章冥同萬化、超越逆境的宴遊 悅讀〈始得西山宴遊記〉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剪影 悅讀〈櫥窗〉精采的外交角力 悅讀〈燭之武退秦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