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利根在她的電視和播客節目中,採訪過很多人,真正讓她有興趣的是各種故事中所展現的人性。圖/PBS
勇敢的最後一個行徑就是給孩子足夠的愛,然後放手,一如教孩子騎單車那樣。圖/123RF
家人有難處,勇者不會介入,卻會以一種關愛的神情表達,「我可聽你想說的任何事」。圖/123RF
老夫妻縱使有身心方面的問題,但勇敢的人會留下,待在身邊,準備見證這一切。圖/123RF
圖/BB&R Wellness Consulting
文/楊慧莉
家庭生活充滿各種挑戰、甚至難以預料的危機,出現時往往讓人方寸大亂,不知所措。《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柯利根擅長書寫家庭生活,並有著過人的智慧。今天適逢表彰婦女貢獻的國際婦女節,就讓女性智慧為你排憂解惑,在面對家中事深感無力時助你一臂之力,以此方式慶祝這個特別的時日吧。
人生變數
家人有各種狀況時凱莉‧柯利根(Kelly Corrigan)是作家暨播客主持人。過去十年,她寫了四本關於她人生和家庭的暢銷書,包括《Tell Me More》(再多說點)和《 The Middle Place》(中間之地)。她有自己的播客節目「Kelly Corrigan Wonders」(凱莉‧柯利根想知道),並在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簡稱PBS)開設了多季的訪談節目「Tell Me More」(再多說點)。在上述兩個節目,她將自己犀利的社會觀察與來賓和觀眾的智慧充分結合。
柯利根曾於受訪時說,訪談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找到每個人都能有共鳴的共通故事,而真正讓她有興趣的故事是關於人性,不是爭議。一如許多她訪談的對象,柯利根自己也是位IQ與EQ兼備之人。她常常妙語如珠,最重要的是,她的生活智慧深得人心。
人生智慧其來有自
在美國疫情期間,許多婦女在散步時都會邊走邊收聽她的節目「Kelly Corrigan Wonders」,或是在家打開她在社群媒體Instagram每周一次的「直播聊天室」,從中獲得社群感。她的節目總以好事畫下一天的句點,而聽眾都會感受到她的真誠、聰明和好奇。她不僅讓人感到溫暖,覺得你是她的朋友,而且也使人想要向上向善。
先前,柯利根曾上公益平台分享她對家庭生活各種困境的理解和因應智慧。而這個智慧的關鍵詞,就是「勇敢」。話說,她在二十一歲時就被這二字吸引。那時,她喜歡編故事,也喜歡聽人說故事。於是,她腦中充滿《奧德賽》的情節,並出發去收集自己的冒險故事。
當時,她帶了一本那種上頭打了孔、約三千八百美元的旅行支票本,還有一些母親要她帶上路的過期抗生素,勇敢的搭上一艘船,從馬爾他航行到突尼西亞,再到西西里島。在十三個月裡,她航行了一萬一千英里,到訪了七個國家。她沒有計畫,也無手機和信用卡,一切隨遇而安。然後,錢花光了,她上岸去當一個四歲、一個七歲孩子的保母。兩個孩子剛失去自己的母親。
家庭劇本中的逆襲
柯利根搬進孩子的家,以便他們的父親一周三天在澳洲航空當空服員期間,她能提供協助,包括幫孩子擦防晒霜在鼻子上、塗抹麵包醬、晚上念故事書及整理廚房流理台。至於那種沉重的生命課題就留給真正勇敢的人吧!此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回答最困難的問題,好讓孩子們在一個顯然不安全的世界感到一絲絲的安全。困難的問題像是:「火葬是什麼?」「如果你死了,我們怎麼辦?」
於是,柯利根在澳洲雪梨那個叫「吉姆」的父親身上見證了無法拍照卻難以估量的勇氣。此後多年來,她發現自己無法停止記錄這些家庭生活中奧運式的成就。她也從自己和別人的人生故事中體悟了一件事:真正的大事往往需要一個計畫、一組專家、甚至足夠的腎上腺素讓人舉起一輛校車;然而,每個你認為已有所準備的危機卻會出現一百件在劇本中看不見的逆襲。
舉例而言,她在三十多歲時罹患第三期乳癌,但她發現遵循化療時間表所需要的勇氣遠遠比不上她向丈夫坦承性愛已不那麼迷人,因為她曾引以為豪的乳房已被外科醫師的手術刀弄得奇怪又不對稱。而她朋友的父親則在最終時日因失智而糊塗了,竟拿著預藏在睡衣裡的叉子追著朋友在二樓跑。這些事件讓她不禁感嘆,「人們會說,你會失去親人,但沒說,你還是得愛你的父親,即使他拿著叉子衝向你。」
面對狀況需要勇氣
柯利根在她的電視和播客節目中,採訪過兩百二十八人,這些人職業生涯輝煌,有葛萊美獎、普立茲獎和NBA職籃冠軍得主。她聽著他們的故事,印象深刻,發現他們最了解的故事卻是必須哽咽說完的事,如美國知名非裔律師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訴說祖母的故事、 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科爾(Steve Kerr)談他父親的故事,或是美國政治作家鮑爾(Samantha Power)講到她繼父的事情、美國活動家理查絲(Cecile Richards)說她母親的故事,而他們都在關鍵時刻措辭正確或是靜默不語。
柯利根認為,面對家人各種狀況需要勇氣,而要理解其所言,可從遭逢家庭生活中一些沒有解答的小小傷害著手。如,孩子在群組聊天中被退出,本來在群組中備受重視,有歸屬感,後來一夕消失;你丈夫工作失利;或是你母親該在周三打牌時穿尿布,但她卻不從。
勇敢應對
善用軍護常用口訣但如果家庭遭受更大的挑戰,又該如何提取最大的勇氣,有效應對?像是家人對著我們說,「我認識你嗎?」「我耳邊出現聲音」「我會偷竊」「我又嗑藥了」「我買了一把槍」「我自殘」「有時候我在想,值得再活下去嗎?」
對此,柯利根表示,勇敢就是用最大的膽量靠近「傷者」,就像戰地軍護看著傷患說:再多說點!還有呢?繼續說!「這就是勇者的亮點,即便他們對即將發生的事怕得要命、也沒受過訓練或經驗來準備面對這一刻。」
勇者傾聽但不介入
不過,柯利根也強調,勇者不做兩件事。首先,他們不會介入,讓自己成為英雄。就像在戰場上規則很清楚,勇者只要拿起武器,憑著發達肌肉和爆青筋,開始戰鬥。但在家中,勇者多半是坐著,以一種姿態傳達,「我可以聽你想說的任何事」,並以一種充滿愛意的溫暖神情說,「這真的很難,但你會找到解決辦法的。」
柯利根坦承,她原本以為愛就是行動,壓根也沒想到,愛也可以靜止不動。當她的家人遇到困難,她就想抓起記事板,列出待辦事項,然後開始安排一些預約,因為有愛就有依戀。結果,一不小心就成為故事的主角,不再是教練或牧師,而是受苦的人。但一些她所仰慕的真正剛毅的人是沒有自我、沒有需求,至少知道如何壓抑想伸出援手的衝動,因為事件的主角不是自己。
勇者留下見證一切
「勇者不做的第二件事是離開或是躲在工作、嗜好或其他社會認可的忙碌當中。」柯利根說,但她坦承,在家中處於艱困時期,袖手旁觀讓她難以忍受,很想出走,去巴黎修個藝術碩士學位。
她想著,如果幫不上忙,何苦旁觀?能夠離開,重起爐灶,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她舉老夫老妻的處境為例,「幾乎所有結婚很久的人,至少都會在心裡納悶著,怎麼當初的欲望對象如今打嗝又放屁、有蝴蝶袖又有雞脖子。」而她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一道道妊娠紋、癌症手術後留下的傷疤等等。她自嘲,老公不離不棄,還真是奇蹟,當然她老公也未逃過歲月的摧殘。
除了身體老化問題,柯利根提醒老夫妻還有喜新厭舊的問題,「誰會不想跟某個沒見過我們在廁所吃東西、對客服發火的人在一起?把自己丟臉的過往拋諸腦後,或許就跟那個在巴黎藝術學校遇到的好人廝守了。這是選擇問題,有人會這麼做,但勇敢的人會留下,待在身邊,準備見證這一切。」
學會放手勇敢去愛
勇敢除了不會做上述兩種行為,柯利根說,它還有一個行徑,而這在她與朋友麗茲的一場對話中顯得清楚明瞭。當時,朋友四十六歲,即將去世。她說自己做了一個奇怪卻很真實的夢,夢裡集聚了所有必須提早離世的父母,他們都坐在摺疊椅上,透過厚厚的玻璃地板往下看。在這個由潛意識創造出的想像空間裡,有一個規則,那就是你可以看著你的孩子生命開展,但你只有一次介入的機會。在麗茲的夢中,一個完美的夢,她始終沒有介入,因為她在世時已給孩子們足夠的愛。
因此,「勇敢的最後一個行徑是退後一步,然後放手。」不過,柯利根提醒,這種英勇行徑沒有金牌獎章,可能連個感謝也沒有,但獎賞是「充分的人生經歷,因各種最飽滿的情緒而完整,期間我們盡力貢獻,找到以他人為中心的愛,這種愛要在表達和傳遞中才顯現完整;最終我們會變得柔軟、謙卑、豁達與敬畏,明白我們從搖籃到墳墓所看到的所有壯麗景致,最令人讚歎的是人際間的互動。」
從這個觀點,柯利根建議我們不妨向那些讀懂我們、問對問題但不多問、願意傾聽和守候我們的人致敬。至於我們這些未受訓練且總是有點措手不及的人,如果仍敢表現愛、成為愛,她認為,「這就是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