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45 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帕拉米思 帶你擺脫憤怒的負面挾持

文/楊慧莉 |2025.09.13
43觀看次
字級
帕拉米思曾因丈夫用單手推嬰兒車而惱火。(示意圖) 圖/123RF
找人訴苦的好處是增進情感交流。(示意圖) 圖/123RF
每個人生活中多少也會遇到讓自己發火的人,一旦做出內在可控制的歸因,可能就會說對方很不貼心、自私、無能等。(示意圖)圖/Pexels
找人抱怨,並無法平息怒火。(示意圖) 圖/123RF
帕拉米思因多年的研究,能洞悉「憤怒」情緒的本質。圖/GCSP
生氣時,就來點可降低生理激發反應的活動,如瑜伽,讓心情平和。(示意圖) 圖/123RF

文/楊慧莉

生氣時,你會怎麼做?是悶著不吭聲?還是找人發洩滿腔怒火?有人針對此不請自來的情緒做了深入的研究,結果不僅找到更好的對治方法,還顛覆了世人對「生氣」的看法。她是社會心理學家帕拉米思……

追根究柢
發洩,就能息怒嗎?


珍妮佛‧帕拉米思(Jennifer Parlamis)是舊金山大學管理學院的組織發展學和領導學教授。學術生涯中,她集中在談判、衝突解決、溝通和組織動力領域的開創性社會心理學研究。具體來說,她研究科技對談判結果的影響力,以及憤怒和不恰當情緒在談判和衝突情境中的角色。多年來的研究,讓她洞悉「憤怒」情緒的本質,也找到處理這種情緒的絕佳方法。日前,她上公益平台分享研究心得。

因先入為主而動怒

帕拉米思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做為開場白,描述了一段讓她「生氣氣」的難忘經歷。當時,她和家人住在紐約市,有個在襁褓中的女兒,並在念社會和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她主要研究衝突解決和談判。

一如多數的紐約人,她會與家人到處走走。結果,她發現一個現象。當她用雙手推著嬰兒車帶女兒逛逛,像個負責任的家長那樣,卻留意到丈夫以很不同的方式推嬰兒車。他單手推,有點耍酷,又看似漫不經心。

丈夫的行徑讓帕拉米思感到困擾。她有些惱火,開始用心理學家稱為的「因果歸因」理論去解釋丈夫的行為。她心想,也許夫婿現在是華爾街出色的律師,他有點不屑推嬰兒車;也或許他覺得推嬰兒車是女人的事;再或者是他不關心寶寶的安全問題,才會那樣推。

這樣想之後,帕拉米思就開始發脾氣了。當怒氣開始集結,便忍不住發洩了。她把滿腔怒火倒給願意傾聽的人,朋友、姊妹等等。然而,發洩並未讓她息怒,反而更生氣,直到有一天看到她老爸也用跟丈夫相同的方式推嬰兒車。她老爸造訪,推著外孫女去公園,也是那樣推嬰兒車,但她明白老爸根本不在乎酷不酷。她心想,或許是有什麼她所不理解的狀況。於是,她直接問老爸,「您怎麼那樣推嬰兒車啊?」

老爸說,「我用兩手推的話,會因我的步幅太長,去踢到嬰兒車的底部,這樣會弄痛我的小腿。」

墮入自我強化循環

帕拉米思霎時明白自己雖在學認知偏差的問題,但她卻犯了基本歸因的錯誤。她表示,當人將某人的行為過度歸因於其內在可控制的問題,而非外在客觀問題時,就會犯這種錯誤。因此,人便低估了外在環境或情勢使然的問題,那可能才是某人有此行為的真正原因。

當下,帕拉米思開始探究起發洩之事,因為覺得這對她個人有益。由於自己的學者身分,同時也在念博士學位,她開始深入這個問題。結果,她發現情緒宣洩並無法釋放怒火,其他多年的研究也是如此顯示。她當時就想著,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因為周遭隨時都有人會發怒,從怒路症到網路酸民、分裂性政治或戰爭,憤怒隨處可見,「也許我們真不知道要如何處理這種情緒」。

因此,她在生涯中的早期研究裡提出兩個關鍵問題。其一,如果發洩沒用,原因是什麼;其二,如果發洩沒用,為何我們會一直想找人發洩?

就帕拉米思所知,認知評價理論家不會把憤怒當作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緒,而是當我們為某個事件找出原因時在腦中建構的產物。因此,當她看到丈夫以奇怪的方式推嬰兒車時,就開始為他的行為找了一些內在可控制的原因,然後那些因果歸因導致她的憤怒。有人說生氣和歸因會進入一種遞迴程序,這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換言之,如果覺得某人該為某個行動負責,自己就會愈生氣。如果自己愈生氣,就覺得那個人要負全責,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循環。

憤怒如管中蒸氣?

帕拉米思也提醒,生氣還有行動的傾向,「它會迫使我們採取行動,讓我們伺機而動。」以她的例子來說,她以發洩做為行動,她生氣了,便開始找人發洩,但怒氣並未因此消減。

一如對丈夫生氣,帕拉米思明白,每個人生活中多少也會遇到讓自己發火的人,可能是同事、路人或政客。「這些讓人發怒的事件,一旦做出內在可控制的歸因,可能就會說對方很不貼心、自私、無能或太自戀了。若是歸結於外在因素,可能就會說,他們遲到是因為暴風雪或是有家庭事故,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所致。當然,就不太會生氣,反而覺得同情了。因此每個歸因都會引發特殊的情緒。」

帕拉米思進一步說明,人一生氣,多數會找人傾訴發洩,一如她所為,而這樣處理生氣的做法,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大表贊同。弗洛伊德提出「水力模型」的論調。他把一個人內在的憤怒比喻成熱管中的蒸汽,如果不將管中蒸氣發散出去,管子會爆炸;同樣的,如果有人不透過言語發洩憤怒的情緒,就會採取行動,變得有攻擊性。這個比喻讓人難以抗拒,許多人都相信,並持續這樣做。然而,一如帕拉米思先前所言,多數有關發洩的研究都顯示,發洩並無法消除怒氣。

顛覆認知
生氣,亦有其益處!


回到帕拉米思的研究和她的兩個問題:第一,如果發洩不管用,原因為何?第二,如果發洩不管用,為何大家還是一直這麼做?

為何怒氣平息不了

首先,她與夥伴合作的第一個研究專注於口頭發洩,即對某人強烈宣洩自己的不滿。團隊探究了不同的目標:朋友(即第三方、與衝突無涉之人)或冒犯者(涉及衝突或引發憤怒事件的人)。此外,還有一個對照組,成員只需回想生氣事件,不用對外發洩情緒。她和夥伴想看看之間有何不同。結果,他們發現當人們對做為朋友的第三方發洩時,就會使用更多的內在可控制歸因,而正是這些歸因觸動他們的怒火,結果愈說愈氣,一如先前所說的墮入自我強化的循環。然而,他們發洩的對象如果就是冒犯者,有趣的是,他們就較少使用內在可控制歸因,然後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因此,帕拉米思和夥伴做出結論,口頭發洩不管用的原因在於歸因不變,當事者只是一直重複訴說在第一時間導致她/他怒火的歸因。

第一個問題有了答案,而這個答案卻無法回答第二個問題:既然無法平息怒火,為何我們還一直找人發洩?

由於發洩不是在真空狀態下發生,總有人會回應。於是,帕拉米思與夥伴就探究回應的部分。他們發現朋友的回應不是增強發洩者對事情的詮釋,強化內在可控制歸因,像是說,「對,你有權利生氣,他們真的好自私」,就是試著重新詮釋說,「你有沒有想過其他可能的外在原因?」不過,不管朋友給予哪種回應,發洩者還是一樣生氣氣。

發洩有利情感交流

然而,帕拉米思和夥伴也衡量一種關乎整體健康的個別情感,他們稱之為「情感色彩」。他們發現,獲得第三方的回應後,發洩者的情感色彩大大改變了。團隊認為這就是人們對發洩樂此不疲的原因。因為發洩不只是一種情緒宣洩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和關係交流過程。過程中,我們覺得好多了,覺得被聽見、沒那麼孤單了,所以才要發洩。

除了找人發洩,帕拉米思指出,還有其他的宣洩管道,如去跑步或到健身房運動,甚至在枕頭裡尖叫,可惜這些方式也不太管用。就其所知,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去年做過一個綜合分析,過程中檢視了四十年有關發洩的研究。他們發現生理喚醒活動並不會減少憤怒。生理喚醒活動之一的口頭發洩,會讓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這不會降低怒氣,能降低生理激發反應的活動才行,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生氣時來點瑜伽吧

另外,帕拉米思也提醒,生氣其實也不是壞事,它是讓人起而行的動力。既然它有行動傾向,就能讓人擺脫一種不健康的關係、讓人在遇到有毒的老闆時辭職不幹、也讓人面對不公不義時挺身而出,或是必要時捍衛自己的權利。因此,憤怒是一種有用的情緒,「只是我們必須知道如何管理它,否則就會受其操控。」

是故,帕拉米思建議我們必須想想發洩之外其他更好的方法去管理我們的怒氣。她有四項提議,助人將怒火導入較恰當的方向:投入低度生理喚醒活動、檢視那些你所做的因果歸因、收集你可能沒想到的訊息,以及審慎面對你所採取的行動。畢竟,憤怒也是一個有用的情緒,它讓人有所行動,只是這個行動需要你的把關。

而今,帕拉米思的丈夫已不是華爾街的律師,而且在上瑜伽課了,課程剛好就在晚餐前,以致無法幫忙擺碗筷。若她不明就裡,可能又要發怒,覺得對方自私,不幫忙。而她的女兒已長大,住在倫敦,也是瑜伽愛好者。丈夫現在勤練瑜伽,因為女兒邀他一起參加瑜伽靜修之旅。

因此,以過來人之姿,帕拉米思規勸世人,下次如果覺得有些火大,別急著找人發洩,不妨檢視一下你所做的因果歸因,然後再做點瑜伽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