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46】專欄作家斯肯納齊: 給你的孩子更多自主成長空間吧!

文/楊慧莉 |2025.09.20
75觀看次
字級
當年,斯肯納齊讓九歲兒子(右)自己找路回家,在全美聲名大噪。 圖/Yale Alumni Magazine
現代的親子關係緊密,少了彼此的空間,都顯得比以前更焦慮了。(示意圖)圖/123RF
斯肯納齊主張學校於放學後提供一個年齡混搭的自由玩耍空間。(示意圖)圖/123RF
對小孩而言,一個看似簡單的跑腿差事,也可成為一趟其獲得自信的英雄之旅。(示意圖)圖/123RF
圖/Rethinking Childhood

文/楊慧莉

時下的親子教育強調要多陪伴孩子,時時給予關心呵護。不過,有人卻反其道而行。她是「讓成長」機構的共同創辦人斯肯納齊。她曾因放手讓九歲兒子自己找路回家,在全美聲名大噪……

時代把脈
親子焦慮更甚以往

萊諾爾‧斯肯納齊(Lenore Skenazy)畢業於耶魯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拿到碩士學位;目前是報刊專欄作家、部落客、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等。她以倡導自由放養育兒運動著稱,而這也成為她生涯中的主軸。這一切要從她多年前與丈夫做了一個很不同凡響的決定說起。

親子變得更焦慮了

原來,當時才九歲的小兒子問父母可否把他帶到紐約一個他從未到過的地方,然後讓他自己坐地鐵回家。她跟丈夫討論後,決定放行。之後,她為此決定在報刊上寫了一篇頗具爭議性的專欄文〈我為何讓我的九歲孩子獨自搭地鐵〉。兩天後,她成為各大媒體邀約上節目的對象。一時之間聲名大噪下,不認同她的教養作法的人,甚至給她冠上了一個「全美最糟糕的媽媽」封號。當然,事後證明她其實一點都不糟,還引領潮流,並四處鼓吹她前衛的教育思想。

回到故事中的男主角——斯肯納齊的小兒子。她猶記兒子搭地鐵進家門的樣子,興致高昂且雀躍。她後來寫了一本教養書《自由放養孩子》(Free-Range Kids),談及不同世代大異其趣的教養方式。「從前,孩子玩鬼抓人等遊戲,父母未必在場。如今,孩子較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父母很多時候都會在場。當然,親子時時相伴,也很好,有利親子關係的連結,只是太緊密會讓人抓狂。」

斯肯納齊以美國公共衛生署總署長在二○二一年提出的一個報告作為佐證。該報告指出,現代兒童比以前更沮喪和焦慮了,兩年後總署長又提出另一個報告,說父母也變得比從前更沮喪和焦慮了。這讓斯肯納齊明白,「因為我們都需要自己的空間。」

成人接管的童年

斯肯納齊回想從前的時日雖不盡完美,但有三個世界維持完美的平衡:小孩的世界,充滿單車、冒險和玩耍;成人的世界很乏味,總是談論政治和一些程序;還有一個家庭世界,家人齊聚一堂度假或共進晚餐。根據她的觀察,如今這三個世界都混在一起了,尤其是手機出現後,因為現在即便父母沒跟孩子在一起,還是可以傳簡訊、聯繫和追蹤他們。這個世界因此不再維持平衡。

斯肯納齊認為,幸好要打破當今這種情勢也不難,「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我們都被洗腦了,深信孩子只要不在身邊,就會置身在被白色箱型車裡的人綁架的危險裡,或是,也同樣悲哀的,就是進不了哈佛大學。」

當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旦想入非非,就花更多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超過父母當年對我們的陪伴時間,而那些多出時間通常拿來協助孩子做他們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斯肯納齊將此現象稱為「成人接管童年」。由於情況普遍,兩年前密西根大學做了一個研究,他們發現家長也想讓孩子獨立,也認知到其重要性,但多數有九到十一歲孩子的雙親都不讓他們在公園跟朋友玩,也不讓他們走路去朋友家。如果親子在商店一起購物,只有一半的家長會讓孩子走到另一個走道拿罐頭食物,不願意的家長似乎生怕孩子遭遇不測。這是密西根大學做出的真實統計數據。

孩子自處學更多

斯肯納齊認為家長的反應挺瘋狂的,「我們必須要勇敢一點,敢讓他們到下個走道去拿豆子罐頭或在他們變聲前允許他們跟朋友去公園玩。」

至於要如何讓家長放膽去做,她首先提供兩件事實。

第一,你的孩子不會被綁架的。理由是以統計數字來說,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被陌生人擄走,得花上七十五萬年的時間把他們留在外頭,不過他們應該在第一個十萬年時就不再是小孩了,別說不可愛,而且也已化為塵土。斯肯納齊以此誇張的方式表示小孩在外頭隨時會被綁架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第二件事實是當孩子不跟我們在一起接受我們的教誨,他們其實學到更多的東西。理由是,當大人安排一場比賽時,是很有效率的;我們決定他們要比什麼,球在裡頭還是外頭,誰贏得獎盃等等。一切都很容易,但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弄得一團糟。特別是一群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就像史努比漫畫中的「花生幫」,他們必須決定要比賽什麼,然後必須透過溝通平分成兩隊,然後就算有爭執也得讓比賽繼續。因此,過程中,孩子們在學習如何讓事情發生,如何獲得認同、執行功能、聚焦、妥協和溝通,即獲得所有當一個有功能的人類所需要的技巧。

她舉例,如果有個十二歲孩子最後把球投給五歲孩童——這種事在成人所安排的運動比賽項目中不曾發生,讓幼稚園的小朋友三振出局可不是光榮的事。因此,大孩子輕輕地把球投給小小孩,小小孩輕輕地擊中,大孩子看見後大喊,「哇,是全壘打!」小小孩就欣喜若狂,大孩子也是,因為他出奇制勝。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同理對方、如何展現大方、如何成為一個「大人」,那才是最具機會教育的關鍵時刻。

皆大歡喜
一法二課程解焦慮


關於當今親子更甚以往的焦慮問題,斯肯納齊解釋何以如此:當父母總是剝奪孩子自我學習的機會,隨伺在側給予協助並舉手擊掌說,「表現得真好」時,孩子們是焦慮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實力,不知道能否完全靠自己,而家長也一樣焦慮,因為也看不出孩子有多少本事。於是,親子都莫名地感到焦慮。

頒發童年新律法

針對這個問題,約八年前,斯肯納齊與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及其他兩位夥伴一起創辦了非營利機構「讓成長」(Let Grow),顧名思義就是協助雙親能順利的放手,讓孩子們成長。

他們創辦這個機構的初衷是,由於家長們都面對了「沒人放任孩子自行其是」的集體問題,就該有一個集體的解決方案,當每個人都同時這麼做時,你就不會覺得罪惡、怪異或被批判了。為此,他們提出了一條新的法律和兩套免費的學校課程。

新的法律說,讓孩子跟朋友在公園玩或走去商店自主行動是合法的。他們稱這條法律為「合理的童年獨立法」,而且不是說著玩的。這條法律已經在美國九個州獲得通過。

學校介入助成長

另外,斯肯納齊和夥伴提出的兩套學校課程。第一套是希望學校放學後繼續開放,不只是為了棋藝課、課後輔導、踢足球和所有成人主導的活動,還有提供一個年齡混搭的自由玩耍空間。學校只要放一些球、粉筆、紙箱類的東西,有個大人蹲在一旁關照就好。他不用解決紛爭,也無須安排比賽,比較像泳池畔救生員的功能,非必要無須插手。

或許,很多大人會覺得小孩子只想跑回家玩手機。不過,根據斯肯納齊的觀察,孩子其實滿喜歡留下來一起玩鬧、冒險;除非手機裡的世界是唯一不受監控之區,他們才會想待在那裡,但如果給孩子一個地方,沒有手機,只有玩伴和一大片時間,他們樂歪了。她曾親臨這些玩樂現場,儼然就是童年的野生庇護所。

因此,第一套課程很簡單,就是開放學校供孩子自由玩耍。

第二套課程是讓學校介入「讓成長」的經驗。比方說,老師出這樣的回家作業:「回家後,在父母同意下去做些新鮮事,過程中,父母無須參與,如爬樹、遛狗、做煎餅等,視年齡和所住社區而定。」直至目前為止,全美已有一千所學校做了此事。

童年的神奇魔咒

去年,斯肯納齊聽說有個十一歲的孩子決定把「為家人做晚餐」當作他的「讓成長」經驗。於是,他去店裡買所需食材。所有東西都買了,獨缺辣醬。他想跟店員求助,於是走向一個大人,卻因自覺渺小而覺得自己像個白痴。他辦不到,於是跑出商店,把推車和上頭的購物都留在那裡,自己落荒而逃。不過,這孩子後來折返,跟店員說到話了,也買到辣醬了。

斯肯納齊指出,這看似一個簡單的跑腿差事,對男孩而言,卻有如一個英雄之旅,因為他差點被打敗,放棄自己的追求,但他最後辦到了。也就是男孩說的「我靠自己辦到了」打敗他原本的焦慮,成了童年的神奇魔咒。

斯肯納齊提醒,許多大人應該都還記得家中小孩瞬間成長的事蹟,可能是主動收拾餐桌或迷途知返。她相信,我們最引以為豪的,一定是孩子靠自己完成某事,而孩子也一樣。因此,親子焦慮危機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同一件事:必須把兩者的世界再度拉開,讓孩子的世界與雙親的世界分開,彼此維持平衡;讓孩子在一個寬廣的世界靠自己搞定事情,父母不去追蹤、討論或傳簡訊,就是信任他們靠自己把事情做好。

最後,如果你能放手,斯肯納齊保證你的孩子不再那麼焦慮,也會變得更聰明,而且還會感到自豪,當然應該不會比你更自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