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29】睡眠科學家 布魯姆 帶你懂夢境睡好覺

文/楊慧莉 |2025.03.01
1112觀看次
字級
生物時鐘與外在環境同步,要靠視覺。圖/123RF
布魯姆建議讀者盡己所能走到室外,在天空下,每天至少享受日光浴三十分鐘。圖/123RF
在醫院通常都很難睡,可以的話,病床盡可能靠窗邊,多接觸日光才能好眠。(示意圖)圖/123RF
布魯姆熱愛登山健行,享受其過程及回來後的好眠。(示意圖)圖/Pexels
布魯姆發現,做夢和好眠都跟白天活動有關。圖/Der Bund
做夢跟發揮創意有關,在夢裡少了理性監督,才能在空中恣意飛翔。(示意圖)圖/123RF

文/楊慧莉

有句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白天和夜晚的活動息息相關。來自瑞士的心理學家布魯姆不僅深諳其理,更洞悉一個助人好眠的簡單方法……


科學解惑
夢的世界知多少


克莉絲汀‧布魯姆(Christine Blume)是心理學家,也是任職於瑞士巴塞爾大學時間生物學中心的睡眠科學家。她的研究探索人造光、日光照射、身體活動等現代因子如何影響睡眠、生理時鐘和心理健康。她也在大學附屬精神科醫院,針對失眠患者提供認知行為治療。此外,她也與人共同主持播客節目「關於睡眠」,分享她對睡眠迷人的科學世界的真知灼見。

我們為何會做夢

身為睡眠研究者,布魯姆也深知當今科學界對於做夢的研究成果。首先,她表示,想用神經科學方法去探究做夢的現象有些困難,因為難以測量。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在做夢或是夢到什麼,需要喚醒他們。不過,有研究分析顯示,清醒和做夢之間的接續性,即白天發生什麼事,晚上就會出現類似的夢境。

另外,有許多人認為夢本身有特殊功能和價值,如提供進入無意識狀態的管道或是模擬一些困境,讓我們準備承接真實人生中的挑戰。對此,布魯姆解釋,神經科學研究尚無法澄清夢的功能,有些研究員甚至假設夢只是白天腦部活動的附屬品,沒有特別的功能。

至於我們何時會做夢?布魯姆表示,先前的認知是夢主要出現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那個時候的夢強烈又奇特,不過現在有研究證實,我們在睡眠中的各階段都會做夢,雖然品質會有階段性的差別,但基本上一個晚上有好幾小時都在做夢。

夢中無規則可循

有些人似乎會比其他人更記得自己做的夢。對此,布魯姆說,以一個晚上所做的夢的數量和長度來看,所記得的都只是斷簡殘篇。她認為有些人之所以可以很容易想起自己的夢,可能是關注自己的夢境。因此,訓練自己記得夢境是可行的。比方說,養成記錄夢境的習慣,在清醒後馬上記下重點。

夢境有時候很無厘頭,讓人不知那些景象從哪裡來。布魯姆認為,做夢跟發揮創意有關;睡覺時,不像醒著時,我們少了「喔,那不可能」的「監督性權威」,所以才能做出像在夢中飛翔的事。

那麼,夢是否隱含了什麼訊息呢?布魯姆的回答是,夢的內容都來自清醒時的心智,夢中的情緒跟我們清醒時的感受雷同,因此夢可以做為解決當前困擾的起點,夢的意義及想不想解夢,完全由個人決定。

做夢前要先入睡

不管夢境如何,至少要睡得著才能做夢。然而,現代人礙於各種原因往往無法睡得香甜。布魯姆研究睡眠,堪稱睡眠專家。她深諳好眠的方法。

跟做夢一樣,她發現能否好好入睡也跟白天活動有關。她舉個人經驗為例。平時的周六,她不會出現在演講廳、美術館,想找她,就得往山上去,因為她很喜歡登山健行。

除了熱愛到戶外接近大自然外,布魯姆也很喜歡精疲力竭的感受,身上每寸肌肉都感到舒服,到了夜晚上床時間,就能充分珍惜一種從頭到腳趾都睏倦的感受。她明白有些人可能會說,健行一整天,當然累,而且還有清新空氣的效果。

不過,布魯姆提醒,還有一個因素才是關鍵——其效果超越了清新空氣和身體活動,那就是曝露在自然光下。



好眠祕方
走向戶外就對了


如果多做日光浴有益生物體、健康和睡眠,那麼原因為何?

布魯姆解釋,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個小小的分子鐘在裡頭滴答作響;要讓這麼多鐘同步轉動,我們有個主時鐘,位於大腦一個稱為「下視丘」的區塊內,像交響樂的指揮一樣,在各個時辰聯繫上每個分子鐘,以這種方式,調節身體在不同時間的運作功能。舉例而言,它讓體溫在早上升高、在傍晚下降,適時釋放某種賀爾蒙,到了該上床時刻就讓人疲累、想睡覺。

生物時鐘靠視覺

在這種內外在時間精準同步運作的狀況下,顯然生物時鐘無法與外在環境分離,自行其是,它需要接收外在環境在不同時間的訊息,方能與日光時間同步。「要做到以上所述必須靠腦內和眼睛內的生物時鐘彼此間的緊密聯繫。」布魯姆說。

一般來說,人類的視網膜內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感光細胞,基本上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種。視桿細胞在夜間功能較好,因而成為夜間視力(暗視條件)的要角,視錐細胞則在日間感受度最好,是日間視力(明視條件)的一部分,但兩者光傳導的生化反應與路徑是相似的。

不過,布魯姆進一步指出,在西元兩千年初又發現了另一種感光細胞,稱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這種細胞雖不直接有助於視覺,卻是在晝夜節律和瞳孔反射的產生中起作用;其設計是為了提取外在環境關於時間的重要訊息,然後傳輸給腦部的內在生物時鐘。她相信,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感受到這種生物時鐘和外在世界的連結,特別是在我們旅遊時通過不同時區時。

日光浴有助睡眠

了解生物時鐘的運作機制,那麼我們平時需要吸收多少日光才能有助於睡眠?

對此,布魯姆坦承,尚無確切的答案,但大家要記得:生物性的晝夜節律是在開放的天空下開展,不是辦公室,也不是博物館,「辦公室燈光或室內光線永遠都比不上外頭的自然光。」

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布魯姆建議讀者盡己所能走到室外,在天空下,每天至少享受日光浴三十分鐘。透過多年的睡眠研究,她得知日光對睡眠很重要,並分享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做為說明。

幾年前,她去醫院動手術,發現想在醫院睡個好覺深具挑戰,因為通常會花很多時間臥床,不太能動,而且還會處於疼痛當中。此外,還有護理人員隨時進進出出做檢查,甚至夜晚也不放過,而她當時還碰到一個鼾聲雷動的病友。

當然,在醫院裡,也不太能獲得大量日光,於是很多人就會希望院方開安眠藥。布魯姆覺得自己平常是好睡的人,也知道安眠藥的作用,因此不會想服用。但她也清楚自己在醫院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可以做些什麼,好幫助自己的身體盡可能睡好覺,這個方法就是盡量讓自己接觸到日光。

隨時補充自然光

布魯姆的研究讓她明白白天多接觸日光,晚上就會愈累,愈容易入睡,睡眠品質也愈好。此外,接觸日光也被證實可增加深度睡眠的比例。深度睡眠跟手術後的細胞修復有關,不該被低估。還有研究顯示病患在亮一點的房間裡,除了對睡眠有益,疼痛和壓力也會少一些,而日光對情緒的影響也是公認的。

因此,住院期間,她覺得該是自己履行所知的時候了。首先,她請護士將她的床移向窗邊,因為那裡不僅供給清新的空氣,也能讓人即使在室內也能得到最大的日光吸收。

此外,布魯姆只要可再度離床,就去公園散步一下;每次用餐,都盡可能拿到小窗台使用。是否真的有效呢?她坦承,很難說,畢竟只是單一個案研究,不過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以許多失眠病患來說,光照治療也確實有效。因此,她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屬於那百分之二十五有睡眠問題的人,開啟自己的單一個案研究。

布魯姆希望世人都能珍惜日光,把它當作一種天然的催眠藥,並多關注平常是否有攝取到足夠的「日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