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25】行為科學家費什巴赫 教你如何常保活力

文/楊慧莉 |2025.01.11
570觀看次
字級
對許多人來說,家庭和工作是生活中必須相互平衡的目標。圖/123RF
現代人常感到疲累,但不是真的累,而是工作、生活不帶勁。圖/123RF
當年,在居禮先生(左)的敦促下,居禮夫人(右)的放射性理論得以卓越,證明追求目標過程中有人支持的重要性。圖/Marie Curie
費什巴赫了解現代人生活不帶勁的真正原因。圖/Psychologists off the Clock
目標本身要有趣,才能讓人因享受過程而順利達標。圖/123RF

文/楊慧莉

日復一日,是否有時覺得懶懶的,毫無動力?難道失去生命的動力了嗎?行為科學家費什巴赫可不這麼認為!原來,生活之所以沒有動力,是因為少了一些東西……

追根究柢
為何生活很沒勁


阿耶萊特‧費什巴赫(Ayelet Fishbach)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與行銷學埃里克‧J‧格利徹(Eric J. Gleacher)傑出服務教授,曾任動機科學學會和國際社會認知網絡主席。她對人類動機的開創性研究,已為她贏得了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的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消費心理學協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等。她也獲得芝加哥大學頒發的教務長教學獎。

至今,費什巴赫已發表一百三十多篇的研究報告於眾多期刊,其研究成果經常成為媒體特色,並著有《辦得到:動力科學裡的驚喜課》(Get It Done: Surprising Lessons from the Science of Motivation)。

當你覺得好累時

費什巴赫不僅專精動力研究,也擅長將其所學應用在生活中,透過深入淺出、詼諧的講解,協助世人活得有動力。

首先,她從多數人所遭遇的問題切入。比方說,她有好友分享自己覺得好累,但不是那種睡不飽的累,而是一種更深沉的累。「覺得好像失去動力了。」她的朋友說。但她覺得朋友專業又善良,努力工作,也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同時也兼顧財務和健康。整體而言,朋友勇敢的扛起自己的責任。

面對朋友的提不起勁,費什巴赫在千禧年和Z世代身上也發現類似的狀況。有些人坦承他們已經不在乎了。而有一半的美國人想找不同的工作。其中,有資深員工透露想退休了。當她再進一步探詢其家中生活,很多人表示,財務和健康都有些問題。美國國家數據顯示,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有增加的趨勢。有些美國家庭積蓄不多,僅有五千美元左右。難道這代表美國人失去生活動力了嗎?

費什巴赫說,當然不是!「其實是一開始就沒有動力,哪來的失去?」她表示,動力,不是車鑰匙或皮夾,也不是堅不堅強的問題,不能說,有人有強韌的動力肌肉,但有人就很弱,「動力其實跟智慧有關,是知識,是關於你學習如何積極過活。」

光有目標還不夠

如果想要生活有動力,費什巴赫認為,「你該更新你的智慧。以科學的角度來說,即改變情況或你對情況的想法。而這趟改變之旅應從設立目標做起。」舉例而言,她的朋友如想重拾工作動力,就要先找到一個想完成的計畫,這就是目標——一種好的動力策略,因為目標可以驅動人。不過,她的朋友找到的計畫是她希望自己已經完成,而非期待要做的。

事實上,根據費什巴赫的研究和觀察,許多目標之所以被拋棄,是因為我們想成為完成者,而非進行者,但「當我們很興奮的做某個工作時,本身就很有動力,對於過程和結果都該一樣熱中和期待。」

在她的團隊研究裡,他們發現多數被放棄的目標不是因為它們不重要,人們不會有這種分別心,而是因為他們並不享受完成目標的過程,「享受與否決定了目標能否被堅持下去。」

目標本身要有趣

由此可見,目標本身要有吸引力,覺得帶勁。那麼,目標要如何帶勁?

費什巴赫表示,帶勁的目標不會是例行工作,也不會是手段。她舉例而言,芝加哥的用餐者為了免費停車,寧可在巷弄間兜半小時找停車位,然後毫不猶豫的把省下來的錢拿去再買一杯飲料。何以如此?「因為我們不喜歡投資在手段上。」同理,學生也不喜歡上先修課,因為那只是手段。

費什巴赫與團隊做過一個研究,該研究顯示人們很不愛投資在方法、手段上。在研究中,他們先拍賣一本書給某些人,再拍賣芝加哥大學的托特包給另外一些人。結果,一般人願意花二十三美元買一本書,但只願意花十二美元買托特包,但托特包中卻有那本書。人們其實知道包包裡有書,但為何下標買托特包的人不願多花點錢?原因還是,「我們不喜歡投資在手段裡。」

因此,費什巴赫鼓勵世人設定那種本身就很有動力的目標,那種過程和結果都一樣讓人興奮的目標。一般而言,動力會在某件事開啟和快要結束時很高,中間會有點下滑。這叫做「中間問題」。回到她的朋友身上,她發現那位朋友找到目標後,一開始也是興致高昂,但慢慢會失去一些動力,等到快完成時,又重拾動力,直到完成目標。

按部就班
維持動力有撇步


光明節是猶太教的一個節日,持續八天,每一晚都點一盞燈,直到第八晚。幾年前,費什巴赫的團隊詢問此節日的與會者是否真有每晚都點燈。結果,多數人坦承只有在第一晚和最後一晚點燈,中間部分都拖拖拉拉,賴掉了。

費什巴赫以此說明目標難以從頭到尾維持動力的原因:拖延。那要怎麼解決?她開玩笑說,拉近中間的距離──把目標變成一個月、一周、甚至一天,就容易達標,也動力十足,「假如可以把光明節變成兩晚,就搞定了。」

面對挫折和不適

除了拖拉習性,費什巴赫點出另一個「中間問題」。那就是你將經歷一些挫折,有挫折,很自然就會感到灰心,「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法就是去除自我,如此一來,有助學習。」

她舉自己的遭遇為例。當她在跟自己的小孩玩電玩遊戲時,兒子頒給她一個頭銜:失敗專家。她很愛這個頭銜,因為她不介意被虛擬怪物擊潰,兒子也不在乎她被怪物打敗,重要的是母子倆可以一起學習。「工作上,只要沒有失去自我,有時移除它,才能學得快。」

費什巴赫還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法:尋找暫時的不適,而非努力避免。有句話說,「無勞則無獲」(No pain, no gain),代表不舒服可以是成長的象徵。因此,尋找不適可成為讓人有動力的明智策略。她的團隊曾與芝加哥即興表演俱樂部「第二城市」的訓練中心合作,執行一個研究。訓練主題是焦點鍛鍊。在此鍛鍊中,有一個人居於舞台中心,可四處移動,其他人則定於周遭觀看中心者。他們邀請一些人,大可在鍛鍊過程中感受不自在,而對照組的群眾則受邀來發展他們的技能。研究目的是想觀看誰能在舞台中央待久一點。

結果,研究顯示,那些受邀來感受不適的人變得更勇敢,有些人後來還不只是四處走動,更跳了起來。而相較於對照組,這些人也說他們自覺成長更多了。

眾目標間需平衡

排除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動力下降的問題後,費什巴赫發現還有一個問題:目標設定不會只有一個。對她的朋友來說,挑戰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聰明的作法當然是在構思不同目標時便想到要讓它們彼此平衡。以她的朋友的狀況來說,當她了解在工作上好好發揮將使她成為更好的家庭成員,她在經營工作和家庭時就會更有動力、更開心。

費什巴赫鼓勵讀者將各種目標當作自助餐上的佳餚,「你可以創造出完美的組合。」舉例而言,你也許可以在工作路上順便運動一下,然後邊聽電子書。但如果你想考律師資格考試,又想一邊跟朋友講話和看電視,這就讓人很分心,不是好的組合。

另外,有些人想一次只追求一個目標。對此,費什巴赫覺得這不切實際,至少當你想成家時不會等到退休後再說。因此,最好是要在眾多目標中找出正確的平衡與和諧。「還有一些可稱為『誘惑』的目標,則應該少占據你的餐盤。」面對誘惑目標,動力專家提出的解套方式就是預期。她與團隊曾在一個研究中提醒員工他們可能會忍不住拿辦公室用品作為個人私用。結果,經提醒的員工,與對照組相較,難得會想公器私用,證明「對誘惑有所預期,就會讓人有所準備,較少再受到誘惑了」。

相互扶持助達標

想活得有動力,除了靠自己,費什巴赫指出,周遭所愛之人也可助己一臂之力,「他們是燈塔,而你對他們也一樣重要。」

她舉一個諾貝爾家族愛的故事為例:當年,居禮夫人遇到居禮先生,不僅遇見真愛,也碰到最佳工作夥伴。在居禮先生的敦促下,她的放射性理論得以卓越,並在丈夫的堅持下,夫妻倆同獲諾貝爾獎的殊榮。這是居禮夫人的第一座諾貝爾獎,後來她又獨得第二座諾貝爾獎。夫妻倆生下兩個女兒,並努力栽培她們成為優秀人才。大女兒後來也跟丈夫一起獲得諾貝爾獎,承襲居禮家族的傳統;小女兒很有藝術天分,而她所嫁之人不僅也贏得諾貝爾獎,並在其他方面也同樣表現優異。

費什巴赫表示,居禮家族不僅教導世人關於放射性的知識,也讓我們明白追求目標過程中覺得被支持和支持別人的重要性。而她那生活不帶勁的朋友會來找她,不只是因為她是研究動力的科學家,也因為她是一個希望朋友成功的人。而今,她朋友的工作沒換,但每天都很喜悅,「她沒找到動力,而是學會如何提振自己。」

費什巴赫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追求自己的夢想、平衡生命中的各個面向,就能每天精神奕奕,充滿活力了。「如果覺得洩氣、沒有動力,也請記住,動力跟堅強與否無關,而是跟智慧有關。」而那個智慧就是找到動力的源頭,包括設定正確的目標,並讓各個目標彼此平衡,也克服過程中的挫折,並找到良師益友助己一臂之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